关于柴窑的文献资料:柴窑窑址与柴窑瓷新考证
0条评论 2014-04-30 11:38:46 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李彦君

【记载】

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实,着色即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清其色,御批云:“雨过青天云破处,者(这)般颜色做将来。”

【点评】

此书记载透露出柴窑瓷的第十一、第十二个特征:

(11)“所司清其色”

(12)柴世宗“御批”古文献

与前述几部大体相当,除强调稀少外,增加传说世宗对烧瓷御批的要求,也是流传最久的一句话。

6.明高濂《遵生八笺》

【记载】

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则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磁也。”而曹明仲则曰:“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晏也。

【点评】

此书记载透露出柴窑瓷的第十三个特征:

(13)论制不一

此记载说很多文献记载的柴窑“论制不一”。现在看来,诸学者描述不同,符合历史。

7.清张九钺《南窑笔记》

【记载】

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上不同柴窑的类型,因此都是真实的。而且强调“何相晏也”,指描述记载相差悬殊,今所见五代耀州的官用瓷(柴窑)品种差别较大,如有厚胎、黄土足、薄胎等,这也是否定其他地区窑口为柴窑的重要依据之一。天,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

【点评】

此条记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14)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

记叙了柴窑和汝窑的釉料成分,与传说中的玛瑙为釉相符。此条记载流传较广。

8.清刘体仁撰《七颂堂识小录》

【记载】

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青天”未足形容,布庵曰“目之为绛青”。

【点评】

此书记载为作者亲历,假如所见为真耀州官用瓷器,则十分吻合柴窑系列瓷器特点,并透露出柴窑瓷的第十五、第十六个特点:

(15)“光色不定”

(16)“黝然深沉”,“绛青”

这两个特点一是说柴窑颜色不定,是指颜色不统一,不稳定,变化多,这是对五代耀州釉色的高度概括总结,据今天考察实物,十分恰当。近年出土之五代耀州官用瓷无论是白胎还是黑胎,颜色均变化大,不统一。

第二大特点是颜色深沉,与传说的“雨过天青”未足形容,这是对五代耀州一些品种的认识,这期间无论柴窑系列的官用瓷还是民用瓷,多数品种颜色黝然深沉,大多不具备天青色的特点,颜色精美者少,这也是作者亲历,实事求是地记叙下来,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对五代时期的官用瓷具体客观的描述,同时历代作者对柴窑的不同描述,也基本对应了五代柴窑系列的不同官用瓷品种。

9.乾隆咏柴窑瓷器诗

柴窑枕

乾隆丙戌御题(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

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

柴窑如意枕

乾隆辛丑御题(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

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柴窑碗

乾隆丁未御题(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治自柴周遂号柴,冠乎窑器独称佳。

镜明纸薄见诚罕,足土口铜藏尚皆。

内府数枚分甲乙,夷门广牍类边涯。

都为黑色无青色,记载谁真实事谐。

【点评】

诗中未有柴窑名而有耀州窑瓷器介绍,乾隆皇帝可能知道耀州为柴窑产地,故称“八笺早注明”。“八笺”即指《清异录》。

10.《天水冰山录》

【记载】

在被明朝廷籍没的太子太师严嵩及其子工部左侍郎严世蕃的财产中,有:哥、柴窑碎磁杯、盘一十三个,内一个厢金边,哥窑碎磁杯一只,柴窑碎磁盆五个,柴窑碎磁碗二个,哥窑碎磁瓶二个,哥窑碎磁笔筒一个,彩漆碎磁壶一把。

从事陶瓷研究与技术工作的人员都知道,一个成熟且有影响力的窑口是在有优质陶瓷原料、历经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的优越基础条件下产生的,任何一个王朝和个人都不可能不依靠成熟窑口,而凭空地幻想出一种优质品种或釉色。

纵观中国陶瓷史,一个窑口的成熟往往要经历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历史,才有深入的影响力,才有成熟和精湛的烧造技术,更不可能在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地区即刻建窑烧造出一个名满天下的品种。柴窑也不例外。如果柴荣不是经常使用或亲身感受一个陶瓷品种,决不会在没有任何陶瓷知识基础知识下凭空提出“雨过天青”的想法。大量史料及考古资料证实,耀州窑至少在唐末就已成为贡瓷的烧造窑场。五代时期,耀州窑场成功烧制出至少三个品种以上的贡瓷,并长期供应当时的宫廷及权贵阶层,这从众多地方如辽代考古贵族墓所发现精品窑州瓷器等得到证实。就从现有出土实物资料看耀州窑产品无论是装饰制作技术还是釉彩技术,绝不亚于中国任何一个青瓷窑口,在当时堪称一流,即便是和当时的秘色瓷相比也是不在其下。

一般情况下,在没有官府设立正式官窑之时,多委托大的窑场订烧其有贡瓷性质的精品,窑场亦是根据不同需要,针对贵族、富户烧一些精品瓷,后代谓之“巧货窑”。

当时柴荣也是在众多贡瓷中,看到青瓷色泽主要还显“灰暗”,以暗绿、灰绿、蓝绿颜色为主,当时贡瓷及交流主要应有越窑、邢窑、耀州窑等,无疑柴荣也只能对本国的陶瓷提出更高要求,即是在釉色还并不十分稳定的耀州青瓷基础(灰绿色)进一步提出颜色上的更高要求:“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这里需着重强调一点:柴荣要求的主要是颜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只是几百年的后世对五代耀州官用瓷一个品种的描述,当然这个品种可能是柴窑品种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品种、唯一的特点,这在其他明清两代文献可知,后面详述。所以,窑工在柴荣提出更高的釉色要求后,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烧出了釉色更为青亮的青瓷品种,主要有两大类,当然这两类通过考古得知在柴荣之前即有此品种,但釉色和制坯技术上还不够精细。两大类以灰白胎不施化妆土和黑胎施化妆土为主,考古发现诸多的“官”字款即是当时贡瓷不合格拣退出的次品。而且还有出土于贵族墓的品种,如当时后周卫王、冯晖墓出土耀州碗壶等就包含这两种类型,还有其他这一时期贵族墓葬及内蒙贵族墓出土一些器型规整、釉色天青色的瓷器,个别瓷器釉色突出的和汝官窑不相上下,并用三个支钉满釉所烧。后来的汝州应是承袭耀州之作,包括釉色也是如此。这在后世文献对柴窑的不同描述,也证实了五代耀州官用瓷的几个品种的对应关系。综合前面文献、文章描述大致可知古人对柴窑不同的认识及描述,也证实是不同的几个品种,如同定窑一样,有紫定、黑定、白定,同时出土瓷器也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归纳文献记载如下:

(1)天青色(黑胎釉色佳器)。

(2)青如天、薄如纸、声如磬(薄胎佳器)。

(3)多黄土足,差厚耳(足圈不佳)。

(4)有细纹(细开片)。

古人这种描述不是凭空想象,作者多是亲历者,包括乾隆本人,亦是在宫廷中看到的柴窑而总结,写出诗句,内容亦与上面相同。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