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终南山计划之踪迹成谜》完成了
0条评论 2014-05-04 16:00:49 来源:艺术国际博客 作者:周斌

日常行为练习:听水

日常行为练习:听水

山顶佛爷掌上的小庙

山顶佛爷掌上的小庙

散记:

西安的批评家佟玉洁问我:作为西安出去的艺术家,你怎样看待这个城市?我说:我爱这个城市,但不喜欢这个城市。生养之地,太多的情感深入骨髓岂能割舍。我永远记得那个冬日的黄昏,当自己一个人驾车从四川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穿越过秦岭主峰六公里长的隧道,一头闯入天色已黑、漫天大雪的场景中时,顿时泪流满面,心头涌出三个字:回家了。

终南山,在我小时候,只是常常去春游的地方。近年,我才越来越多的阅读它,于是终南山便逐渐成为我开始着意靠近和获取能量的地方了。在终南山做一个计划的想法已有些日子,终于成行,我确定这只是开始,想必今后每年会去,哪怕只是住住山也好。

感谢韩建刚兄的精心安排,使作品计划能够在净明草堂顺利完成,而每晚能与主持草堂的吴明山禅师对谈至深夜,也着实令我欣喜和获益良多。吴禅师的几个弟子每日都在忙着琐碎之事,种花锄地、运石造路、修墙砍柴,颇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风采,而我也竟自呆在屋中,每日8个小时执行自己的计划。吴禅师说我的这个方式就是修禅,给我讲了他们平日的一些禅修方式、如行禅、坐禅、思维修,在做一切操劳中同时做高度形而上学的思考。就禅师而言,生命本身以及它的一切状态,割草、饮茶、行走、刷墙壁等等皆是,都是道之滔滔表现。在绝对的现在中,工作进行着,生命生活着。

我说行为艺术常被人说成是色情加暴力,而吴明山禅师说他的禅七课就是色情加暴力,狂禅一脉,哈哈。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激浪派其实是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的佛教和禅学,而如果我们更深的挖掘,根源其实是中国的道家哲学。

很兴奋的一种感受是自己的艺术创作已逐渐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合为一体,融合贯通。六祖慧能强调在生活中修禅,在修禅中生活。同理:在生活中艺术,在艺术中生活。虽然艺术自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征,但在精神气质与价值观照上已渐趋统一。唯此,自己的艺术工作已无需刻意,会自自然然的伴随这条命相携前行直至终点。

山中无信号无网络,有隔世隐居之感,而终南山也确是自古都著名的隐居之处,至今也有众多隐士深藏终南72峪,终死绝形。隐士文化常被说成是消极遁世,我倒认为这是用自我独立的精神秩序面对乱世,这样决绝的选择是极具刚烈气质的有为动作。木心先生说的好:火急火燎的社会现实,以及被网络和通讯新媒体大大加速加量的社会新闻,容易激发人们的投入感,参与感,责任感,使命感,身临其境,贴身肉搏,及时宣泄,这是微博的功能,却未必是——至少远不完全是——艺术的功能。公民意识乃至公知意识的觉醒和勃发当然很好,但艺术家的角色不应该就此模糊,即便是介入社会,用微博言论介入和用艺术介入还是两码事,应该更加明确二者的距离。评论家和媒体习惯说:某某艺术家用作品见证了时代,某某艺术家用作品介入了社会,“见证”和“介入”成了艺术家的通行证和橡皮图章,然而,很多急于见证和介入的作品,有时候就像电线杆子和广告牌上那些”办证刻章,立等可取“的电话号码。当艺术和社会之间只有刻板直线,没有曲折迂回,这不只是丧失艺术韵味的问题,还容易把人改造成悲情道德狂。

清风明月,提起觉照,听水。

(周斌:职业艺术家,行为艺术实践者)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