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王琴 霜天铃铎 仲尼式 明 香港保利2014春拍拍品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物极必反。清末民国初,以杨时百、王心葵为代表的老一辈琴家大力提倡古琴,掀起了历史上少有的古琴普及热潮。这股热潮持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査阜西为代表的琴家,在整理琴学文献、收藏保护老琴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传统沦丧的大背景下,传统琴学自难幸免,销声匿迹了20多年。今天的“古琴热”,大致始于10年前昆曲古琴共同作为文明古国的第一项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些年有一段子:“京城流行四大俗:学古琴、喝普洱、玩香道、练瑜珈。”这个“俗”挺准确地点出“古琴热”的两个特点:一是古琴大大普及,爱好者、习琴、弹琴的人和琴馆、雅集越来越多,这个“俗”是通俗的俗;二是列入“非遗”以来的古琴热,有很浓的商业味,确实也带来了很大的商业机会,基本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不但谈不上琴学繁荣发展,反而有鱼目混珠、泥水俱下的感觉,这个“俗”是庸俗的俗。对古琴、琴学来说,热终究比冷好。“古琴热”肯定也会伴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持续下去。古琴收藏与投资自然也是这个热潮的一个方面。古琴是文玩之首蓄琴是文人雅事,因为,古琴是文玩类艺术品之首,历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也最富人文气息。
古琴的发明,依古代文献,有伏羲说、神农说、炎帝说、黄帝说、虞舜说等。这些说法目前尚缺少考古实物、文字学一类的证据。但是,古琴发明于上古时期,最初是作为巫的通神之乐器,大致是可信的。《尚书·皋陶谟》记载:“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祝柷。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萧韶九成,鳳凰来仪。’”大致是上古时期古琴用途的客观写照。到了“郁郁乎文哉”的西周,雅乐已经系统化,礼乐之治成为后世楷模。古琴颇为流行,已经见诸《诗经》的很多诗篇了,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关睢》;“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鹿鸣》;“鼓瑟鼓琴,笙磬同音”——《鼓钟》等等。《史记·孔子世家》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
礼崩乐坏之后建立的秦汉,一方面古琴在庙堂雅乐中成为核心,一方面在民间广泛流行。“八音之中,唯弦为最,而琴为之首”(见桓谭《新论·琴道篇》)。而应劭则说:“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长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虡悬,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风俗通义》)。魏晋南北朝时,“琴书”并提,成为文化、身份的象征,表达文人情怀。如陶渊明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乐琴书以忘忧”。此时的正史、笔记,提及望族名士,也多是写某某“谈琴书愈妙”,“善琴书”,“好书史,善弹琴”,“好琴书”等,成为一时风尚。北朝后期的名著《颜氏家训》则称:“‘君子无故不徹琴瑟。’古来名士,多所爱好。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据扬之水先生《“琴棋书画”图演变小史》考证,琴成为雅文化的代表,“琴棋书画”四事并称之风肇始于北宋宫廷。“某一阶段的‘雅’,一旦被‘俗’所接受,便因‘俗’化而不再成为‘雅’,……古代文化本来就是在雅俗交汇与分流的过程中‘层累’而成。”宋元以降“琴棋书画”由雅而俗,琴成了“四大俗”之首,数百年前就已经发生过一回了啊!不管怎样,对士人来说,“君子无故不徹琴瑟”的圣训总是要贯彻的。欧阳修在其《六一居士传》中说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因此自号“六一居士”。读书治学、抚琴饮酒,表达了欧阳修文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文人理想。到了明代高濂那里,理想的书房,书房文玩多是要旧的、古的,“壁间挂古琴一”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书房有琴,琴书不分,可以说是士人上千年的传统。书房之中,琴可不是第一文玩么?!
郑珉中先生曾引用明朝抄严嵩家的清单《天水冰山录》来印证古琴在当时人眼中的重要地位:“在清单中,古琴,包括新的‘时琴’在内,都与古籍、书画一样,逐件开列名单上缴朝廷,而其他乐器筝、琶之属,则写明共若干件,折合银两若干,通通给作价处理了。”当代收藏,王世襄是公认的大家,其藏品极受收藏界追捧。王老文玩类收藏发表为《自珍集》一册,而第一项即是古琴。他是深知古琴在文玩收藏中传统与地位的。
古琴的市场与行情
查阜西先生1954年的一篇文章中对当时老琴存世状况做过一个估计:“古琴遍地皆是,沪上及成都二地,琴家藏琴数逾五十者在十人以上,汪惕予有千金百古琴,京、沪、苏、杭文玩商所收可数者百张以上,抗日期中杨新论在广州得古琴一卡车,王华德言成都解放后二年中地摊亦常见古琴。则古琴流散之数不及万亦可逾千……”经历“破四旧”、“文革”,粗略估算民国以前斫制老琴在2000张左右。以杨景涵先生访琴的数据推算,唐、宋两代老琴约440张。唐、宋琴多名器,访琴往往首选,这是个乐观的估计。经郑珉中先生亲见鉴定的唐琴约18张。这样看来,古琴作为一个收藏门类,其存世数量远远低于同一朝代的字画、瓷器、玉器等其他门类艺术品。
老琴的行情可以从拍卖市场和场外市场两个部分来看。一般来说,拍卖是个公开的竞价过程,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而场外交易,是买卖双方的非公开的博弈过程,价格随意性比较大,波动也相对大些。但是,老琴却似乎是个例外,拍卖的价格表面看是逐年上升,以“质”论价,却是波动极大。场外交易长期以来是相对平稳,稳中有升。其中原因,还是鉴赏、断代水平所致。拍卖场上,水平参差不齐,竞拍者的构成、目的差别较大,价格分歧也较大,容易忽高忽低。近年以来,明琴标为宋琴,成交价有上千万的;宋琴标为明琴,成交价有刚过百万的,也有极好宋琴300多万流拍的。一场拍卖有2张以上的老琴,成交价格极少打破拍卖公司的估价级次。拍卖公司断代不准,往往造成以质论价的极大波动。拍卖公司断代不准,而成交价相对合理的,宋镜涵先生旧藏“凤势”琴算是唯一的例外。“凤势”琴,当为宋琴,2010年11月拍卖时定为清琴,估价50~80万元,终以336万元成交。断代不准,品质评定见仁见智,拍卖中老琴的价格其实是存在较大波动的。
场外交易多有琴人参与,水平相对整齐,以质论价,还是稳中有升。2009年之前,普通明琴在20~40万元,宋琴基本在百万元左右。受2009至2011年拍卖行情影响,场外交易活跃,价格曾迅速攀升。明琴基本在100~300万元,宋琴则500万元上下。近年来,清琴价格基本是数十万元,明琴在150万元上下,宋琴在300万元上下。遇到传承有序的名琴、名家名斫、品相特别好的,另当别论,价格翻番也是常有的事。横向比较看,古琴还是文玩中的价值洼地。如王世襄旧藏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古琴。2003年嘉德秋拍以220万元成交。2010年匡时春拍以1120万元成交。而王世襄旧藏的“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2003年的成交价166.1万元,2010年匡时秋拍成交价为1512万元。同是王世襄先生旧藏“明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2003年嘉德成交价209万元,2012年的嘉德春拍成交价为5520万元。这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古琴虽然是文玩第一大项收藏,可是涨幅却是相对较小的。
古琴这样的市场表现大致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古琴单价高,群众基础较其他文玩收藏要弱很多。古琴收藏的窘境是:绝大多数琴人不具备经济实力;而具备经济实力的收藏家,了解古琴的不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古琴收藏应当还是属于一个小众门类。二是收藏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琴学,特别是古琴断代的研究,还初于初级阶段,学术界对古琴的断代研究都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价值的断代学术成果不多,更谈不上普及到收藏群体中去。另一方面是古琴较多地集中出现在拍卖中,只是近5年的事,收藏群体和经验都还需要积累与发展。从长期看,喜欢、热爱古琴的人越来越多,而老琴音色是新琴不可比拟的,存世老琴数量有限,长期稳定上涨是必然趋势。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复苏,未来5年,老琴很可能还会出现2010至2011年那样爆发性增长的情况。
收藏与投资相结合是现实选择
艺术品的收藏,“藏”是很重要的,即妥善保管,珍惜爱护,轻易不示人以减少破损、老化等等。就此而言,老琴收藏多一个乐趣,就是可玩!老琴不但不惧抚弄,而且愈使用愈能妙音粲发。老琴因材质老旧、长期弹奏等原因,其音韵具备新琴所没有品质,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老琴味”。古琴年代愈久音韵愈妙,这也是老琴被重视,能流传上千年,存世数量远非其他乐器可比的重要原因,也是老琴收藏的魅力所在。古人说琴有“九德”: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哽塞。 四曰“静”。谓之无刹飒以乱正声。五曰“润”。谓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谓愈谈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 “九德”说,影响极大,杨宗稷也说过:“音声有九得,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处于天定”。杨先生所云人力不可强为的四德,是只有老琴才具备的音韵特色。“淳淡中有金石韵”是品评老琴声音的重点。古琴有自成体系的音韵审美理论而且历史悠久,这是其他乐器所没有的。正因为如此,古人得老琴一张,随手拨弄,不成曲调也可以怡然自得。
古琴收藏虽然乐趣多,想要做好做精并不容易。收藏与投资结合是很现实的选择。首先是古琴单价高,动辄过百万,资金占用很大。其次,老琴“千琴千面”。除了琴式、形制等制作特色外,清、圆、匀、静、透、润、奇、古、芳这“九德”,或某一德或数德表现突出,并不整齐划一,使得老琴各有风貌与特色。不经实物比较,并不容易品鉴高下。边收藏边淘换,才能找到自己称心满意的老琴。再者,拍卖和场外交易的老琴毕竟数量有限,没露面的老琴是绝大多数。能遇到的是不是真正满意,还要留待未来检验。收藏者鉴琴的水平,也有个随见识增广而不断提高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也使得收藏与投资相结合是很必要的。说到收藏与投资相结合,我个人认为还是以收藏为主、投资为辅,投资为收藏服务比较可行。一是古琴很难标准化估定价值;二是平均每年不足亿元的交易量,资金容纳量不大,流动性不足;三是购买老琴需要等时机,提供的投资选择机会不够多,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四是与其他艺术品相比,投资回报率也稍低。老琴收藏一大乐趣是可玩,只是买来为了交易,而不欣赏、抚弄,自己无收藏之乐趣,还“剥夺”了别人的乐趣,何苦来哉?!
如何做好古琴收藏
在开始古琴收藏之初就确定一个目标是很重要的。古琴单价高,流通的数量少,收藏到自己满意的琴是个需要时间、实力和琴缘的缓慢过程,收藏伊始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少走弯路。按规模来分,古琴收藏有这三类,一是有一二张老琴玩玩足矣,一是形成特色收藏,一是要做博物馆。好多琴人对于老琴就是想买一张玩玩。这个目标相对简单,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尽可能挑选老的古琴就是了。也正因如此,古琴行情基本上一个朝代一个价格阶梯。两张琴放一起,还是比较容易分辨音韵高下和斫制优劣的。手上有张明琴,再遇到明琴,两下比较很容易决定取舍,收藏、投资的风险不大,可以稳步提高收藏水平。至于具体的老琴鉴赏、收藏的标准,《文物天地》2013年第10期有拙文《古琴的鉴赏标准新探》一篇,可资参考。就收藏标准而言,声音总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过,考虑目前市场交易的主流和音韵鉴识的整体水平,如果会弹琴,还是倾向于“琴人派”的观点;如果更看重市场和投资变现的方便,不妨倾向于“古董派”的观点,把新老的开门度放在首位。这算是理性鉴赏标准对市场或说现实的一个妥协吧,毕竟古琴的整体收藏水平有待提高,而收藏群体并不以琴人为主。古琴“易响难精”,入门很容易,一位门外汉从零开始,每天一个小时,用一个月时间学习三、四首曲子并非难事。对古琴或者对古琴收藏有兴趣,不妨学习一下抚琴,体验、享受一下古琴。
好多对老琴有兴趣的琴人、收藏家把收藏目标设定为宋元明清,也有上到唐代下到民国的。唐琴对绝大多数收藏家来说可遇不可求,民间所藏经郑珉中先生认定的有4张,其他的也许还有。按朝代分类收藏只是个思路,并无特别之处,作为起步的目标也不错,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研究,把断代问题搞清楚。如果更进一步,形成各个朝代的名斫、精斫的精品收藏,就古琴来说是比较高收藏水平了。与其他收藏一样,形成特色收藏路径很多,名家名斫、官斫、各类琴式都是不错的特色收藏思路。我个人收藏,主要还是持《古琴的鉴赏标准新探》的观点,以音韵为主要选择标准,重点放在宋琴的收藏上。
以古琴博物馆为目标的收藏,与上述两类有个明显不同,要兼顾到多样性,包括斫制年代、琴式、工艺、用材、斫琴人、“十友”(指古琴的附属配件和用具,包括:冰弦、玉轸、轸函、玉足、绒剅、琴荐、锦囊、琴床、琴匣、替指)等等,要尽可能通过丰富的藏品展现古琴、琴学的历史面貌。我接触过两位持此目标的收藏者。以专业博物馆为目标,主要的难点还是经济实力和机遇。虽然国有文博单位有相当数量的古琴类收藏,但能够系列地、较全面展示琴学或古琴历史的博物馆还没有,甚至举办的一些古琴专题展览也水平不高,基本属于献宝罗列式的。我们也期待未来能出现更多具备专业水平的专题展览,有至少一家专业性古琴博物馆。毕竟,就重要性、历史悠久和遗产内容丰富性来讲,古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当之无愧的之最。
做好古琴收藏要不断提高鉴赏、断代水平。做好一项艺术品的收藏,我们常说要有“三力”:眼力、财力和精力。这三者与收藏直接相关的是眼力。提高眼力的方法不外多读书多看实物。古琴断代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专著,只有郑珉中先生论文集《蠡测偶得录》可供参考。我与金蔚先生合写过《古琴断代浅说》(见《文物天地》2013年第10、11期),讨论了古琴断代以传世文物作为标准器的原则与方法,对历代的古琴总结了形制的特点,如唐琴是“浑厚文秀”,宋琴则“中正劲挺”,明琴是“厚实朴拙”,清琴则“秀气奇崛”。因篇幅所限,这些观点只是初步的一个提示性、方向性的论述,与鉴赏断代的实际操作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然而,通过这些提示,由爱好者自己通过较多地研究实物,建立起类型学的看点与断代方法,进而掌握鉴赏断代的基本眼力,应该还是可行的。总的说来,艺术品门类中古琴真伪与断代是相对简单的。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