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开幕式合影(右二:夏彦国、右三:段君、右四:冯丽鹏、右五:张谧诠、右六:杨卫。)
2008年冯丽鹏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此后辗转来到北京,成了一名职业艺术家。北京的文化氛围与多元的艺术生态,无疑开阔了冯丽鹏的眼界,使他意识到了个性语言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一点点剥离别人的影响,纯化自己的语言。这也就有了冯丽鹏的抽象艺术阶段。应该说,走向抽象,也是冯丽鹏回归自我,走向文化建构的开始。在那批抽象艺术作品中,冯丽鹏运用了罩染的方式,将颜料一层一层覆盖,既消解了过程,又抹去了形象,最终使画面变成了一块单一的颜色。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简主义表现手法,它将语言试验推向极端,也使冯丽鹏从中找到了某种表达的自信。不过,由于没有形象的提示,冯丽鹏陷于语言的不断重复中,也容易落入虚无状态。所以,抽象到后来,他也觉得枯燥了起来。大概是受影子投射到画面的启发,冯丽鹏在抽象之后又找到视觉的兴奋点。这也就促成了他第三个阶段的创作,有了“幻殿”系列作品的雏形。
在“幻殿”系列作品中,冯丽鹏沿袭了他早期抽象绘画的语汇,比如罩染的方式,比如平面的处理等等。但与前期的抽象作品不同,此时的画面已经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些图腾与符号,像影子,又像是幻梦。冯丽鹏对于家乡山西的一些文化记忆,如古建、文物等等,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一浮现于脑海的,是经过了语言的沉淀之后,重新打捞出来的一些传统意向。自此,冯丽鹏的艺术创作有了视觉的出处与凭证,也由此找到了某种文化之根。而他将这些传统的视觉符号,不断转换成一些新的视觉图景,更使其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历史的深度。
对于冯丽鹏而言,无论是早期的抽象绘画,还是最近的“幻殿”作品,能够坚持在一种循序渐进的艺术叙事中推进,显得难能可贵。冯丽鹏的性格豪爽,这与其细腻的画面形成一种逻辑张力,因而其创作也就具有了野性力量下的含蓄甚至内敛,换言之,艺术的力量会在一种平静中慢慢的迸发,耐人寻味。
编辑:李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