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蔡小松:把作品留在博物馆里是我最想做的事
0条评论 2014-05-07 18:37:2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张长收

艺术家蔡小松

艺术家蔡小松

【编者按】2014年5月10日艺术家蔡小松将在香港万玉堂举办个展,展览主题为“它山之石”。 此次个展大概有22件作品,包括《天体》系列、《天吼》系列和《永恒的爱》系列。在展览开幕前,99艺术网对艺术家蔡小松进行了独家专访。

99艺术网:蔡老师您好,得知您在今年5月10日将在香港万玉堂画廊举办个展,展览主题为“它山之石”。我们知道有句名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一个主题是如何想到的?想表达怎样的含义?

蔡小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水墨需要引进一些“它山之石”,需要引进一些最新的想法,需要和全世界最前卫的艺术保持同一个思考层面,需要借鉴和吸收外来的东西。不能总是嚼以前嚼过的那些“馍”,总要来点新的东西。第二个意思是我比较擅长创作的是山水和石头,那么除了中国有这方面的审美和艺术描述以外,其实全世界也有很多其他地方的石头,可以用来给我们借鉴的。同时让别人借鉴我们,我们相互借鉴,所以我用了一个“它山之石”。

这次画的东西主要是有好几个国家的石头,不单单是中国的灵璧石、太湖石,不完全是。还有希腊的石头、西藏的石头、尼泊尔的石头,有些纯粹是自然的,也有人工凿出来的。因为在石头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留下的痕迹非常丰富,非常有趣,它对整个文化有一个内在的共性的体现。所以,在某一个地方发现一些新的题材,就会引起我一些新的兴趣。

我现在有一个大的系列,走到哪儿我画到哪儿。但是这些作品慢慢串联在一起,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了。我画过的地方有以色列、尼泊尔、希腊、美国的西部、柬埔寨、老挝,最近一段时间去了伊朗,去了整整一个月。我可能会是在水墨方面第一个触及到其他国家文明、其他国家题材的这么一个艺术家。因为这是我的乐趣所在,关注这些事情让我兴奋,用自己的角度和认识去梳理这些东西的。

蔡小松作品《中国地图》

蔡小松作品《中国地图》

99艺术网:此次个展大概有22件作品,包括《天体》系列、《天吼》系列和《永恒的爱》系列。《天体》系列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过,而《天吼》系列和《永恒的爱》系列是您的新作,能否谈谈这两个系列?

蔡小松: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特意为万玉堂做了这两个系列:《永恒的爱》系列和《天吼》系列。这两个系列表现的分别是尼泊尔和西藏,总共8张。因为万玉堂老板的夫人是西藏人,所以斯蒂文对这个东西比较了解。而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天体》系列已经被拆开了,分散到各地展览。可能在6月中旬,亚洲艺术中心也会展两件到三件。

99艺术网:我记得您之前有一件作品就非常有名,《中国地图》。

蔡小松:《中国地图》准备在6月份参加文化部主办的新疆双年展。

99艺术网:《永恒的爱》系列与中国的春宫图在意境和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蔡小松:前两天是苏富比专门寄给我一本画册是关于这个题材的,是他们的一个专场。在国内可能很少见,但是在国外其实不少,是一个很重要的门类。

我在尼泊尔的时候,当时天色很晚,但由于我眼睛一直不好,看不清楚。有一次我凑到非常近,才发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题材,因为它是印度教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我最近在研究印度教的这个题材。它在寺庙外面、里面都有,外教的人是不让进入的。但幸运的是我好像被网开了一面,进去看了一次。进去之后发现,里面有很多有关于这方面的东西,而且运用的材料也很广泛,比如象牙、木头、石头,包括它的绘画,非常丰富。它通过这种瑜珈式的很繁复的造型来表现,与中国以及西方的想法是有所不同的。

《永恒的爱系列-三》水墨纸本 2014

《永恒的爱系列-三》水墨纸本 2014

99艺术网:这些不同体现在哪里?

蔡小松: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身体。西方人认为,一个是力量,一个是美,他是以这个来评判很多东西的。而印度讲究身体的平衡,强调量化。比如说持久力,某一个动作难度不大,但是要坚持很长时间。其实他是通过这种肢体语言进入他的修行范围的。性爱是一个能量的问题,其实是宗教的核心部分。宗教与宗教之间都有各种各样的核心,我最近在研究宗教与宗教之间的比较哲学。我觉得这对解决问题有帮助,我很好奇。我去看了这么多完全不相干的宗教,而且很认真地在研究了这些各种各样的宗教。我觉得它们里面太有意思了,所以我会在根源上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彼此之间要了解。中国有这么多佛教徒,其实对其他宗教也应该有一个了解。世界上很多矛盾就是宗教和宗教之间的不了解、误会,导致敌对甚至战争,这涉及到人类的终极文明,相对来说比其他的很多现象重要,它是关乎世界和平的一件事情。所以,它这个题目非常非常大,我可能会花一辈子的力气去做这些题材的比较,这次的作品只是个开始。

99艺术网:您主要擅长运用的材料是什么?

蔡小松:我的工作用的材料是很局限的,仅仅局限于宣纸、绢、毛笔、墨,没有其他东西了。但它是不是传统,是不是当代,我不关心这个事情。至于别人怎么说,它是当代水墨也好,什么水墨也好,怎么阐释,那不是我的阐释,由别人来阐释。

99艺术网:在您看来,中国水墨当下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您对这种状态有怎样的看法?

蔡小松:我表现的对象是比较硬朗的,也就是说我在选择的时候,比如说作品带有偏向于诗歌性的,或偏向于文学性的,或偏向于哲学性的。我选择的是偏向于硬朗的哲学性的。

《天吼系列-二》水墨纸本 2014

《天吼系列-二》水墨纸本 2014

99艺术网:您的很多作品中都以石头为题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结?

蔡小松:为什么会画石头?这个事情倒是有一点说头的。很多人会画石头,不只是我会画石头,大家都能摸到这个脉,说明这些人,包括我自己,骨子里的文人气还是蛮足的。文人喜欢画山水,石头是山水的浓缩嘛。你看我房间里面,到处都是石头。还有这个兰花,反正就是喜欢花花草草,奇石怪物。

99艺术网:在传统与创新方面,有技术创新,有材料创新,虽然这些创新只是媒介和手法的创新,但会给中国水墨带来什么样的可能性?或者说您期望有怎样的可能性?

蔡小松:在创新方面我做过一些尝试,比如说那张《中国地图》,你可以看到,在技术上,我是一个可能最负责任地改良了工笔画的人。我将水墨、写意的很多东西,将山水的很多笔法,引入了工笔。因为我的整个绘画程序是按工笔程序走的。但是用笔是不拘泥于工笔用笔,而是带有山水用笔。你可以发现我的画其实它是有结构的,这个结构是写意的时候都会被消灭掉的,不存在的。只有在工笔的时候才会出现。这可能也是“它山之石”,是其他绘画对我的影响。还有一个大的尝试是将“留白”留于空间,这也是我装置作品的理论依据。

编辑:张长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