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收藏中的般若妙境—金铜佛像
0条评论 2014-05-09 14:47:26 来源:99艺术网收藏频道 作者:李罡

铜鎏金双喜佛像.jpg

铜鎏金双欢喜佛像

藏地净土  佛像“怒”行于色

密宗佛像大都显得威严、愤怒,有的三面六臂;有的手持各种兵器;有的系着人头璎珞,身后燃烧着火焰;有的拥抱着美丽而温柔的女神--女神一身赤裸,腰系璎珞,姿态柔丽舒展--这种真实的雄性,表现了浪漫的动人风采。

藏传佛教是中国三大佛教之一,源自吐蕃时期印度和汉地传入的佛教,形成于 10 世纪前后、在西藏地区,为卫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信奉的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西藏民间宗教和苯教的内容,如土著神灵及其相关仪式,成为一种地方化的佛教。为了方便传教,藏传佛教利用了大量的图像,由此而形成复杂而富象征性的宗教艺术,在反映宗教主题的同时,也表现了风俗文化的內容,两者不能截然区分开来。

收藏藏传佛像一定要了解西藏地区历史上佛像制作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收藏的佛像的年代、制作地及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藏传佛像艺术的发展与佛教历史同步,经历了由初期的模仿印度、尼泊尔、唐朝艺术到逐渐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过程。

西藏佛像的制作严格遵循造像量度经的规范,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作为佛的审美标准,佛像的比例尺度、姿态、手印、服饰、法器都有一定之规,造像匠师循规蹈矩,所以历经千年,佛像的基本形象变化不大。

藏传佛像在十至十三世纪佛教后弘期前期,造像多模仿外来艺术风格,随着佛教的重新崛起,藏西阿里地区一度成为佛教中心。十至十二世纪的藏西地区佛像,受相邻的西北印度斯瓦特、克什米尔地区佛教艺术影响较大,藏中、藏南受东北印度帕拉王朝、尼泊尔佛教艺术影响较大。藏东地区与汉地佛教艺术联系密切。这一时期的佛像,因地域不同,艺术传统各异,佛像形制风格复杂多变异彩纷呈。直至十三、十四世纪藏传佛像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制作的佛像,面庞清秀具有藏民族特征,一改早期佛像印度人的脸相,身材略显僵硬但姿态挺拔,富有生气。至十五、十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达到高峰时期。佛像造像各部比例和谐,造型端正稳健,神情祥和庄严,能把佛的精神境界传达得更加细腻入微,艺术表现力已达到炉火纯青。

十三世纪开始,西藏与内地关系日益紧密,以元代的萨迦派、明代的噶举派为代表的西藏佛教东传内地,汉藏艺术双向交流成为西藏佛像艺术风格的主流。藏传佛造像的样式在内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影响较大。汉族的传统雕塑技法依然在承袭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但已呈现衰落趋势。只有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所造的藏传佛像极为精美,是内地所造藏传金铜佛像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明中期以后汉式传统佛像普遍衰退。但藏传佛像继续模仿,永、宣官造佛像并一直流传下来,所以制作水平并没有衰退。至清代汉地造像继承明代的风气,皇宫造像都请西藏地区制像高手参与设计和制作,造成西藏系统的造像成为主流。技法上康熙时代造像水平还较高,至乾隆时代,开始“公式化”,造像已没了生气。而南方民间佛像制作,更是以汉族传统手法雕塑。日见衰退,不复振作了。

编辑:李罡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