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设计博物馆计划"展览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幕
0条评论 2014-05-13 02:07:46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专稿 

\

展览开幕式

\

邱志杰(左)顾丞峰(中)吴为山(右)

邱志杰+中国美术学院贫困设计课题组

课题简介:
 

\

展览现场

“贫困设计”是我们在200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于指涉日常生活中,底层人民为解决生活需求,随机进行的设计和制作行为。 贫困设计的创作者和使用者相对属于低收入阶层,受教育程度也较低。他们的创意和制造行为具有实用性高、廉价、因材施用、因地制宜等明显特点,同时也能够蕴含其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些创意和制造行为编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模仿、挪用和改造比比皆是,很难明确地确定原始的创意者。

\

展览现场

“贫困设计”是邱志杰和中国美术学院贫困设计课题组在200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底层人民为解决生活需求,随机进行的设计和制作行为。2006年上海双年展期间,邱志杰摄影课上的一个学生拍摄了一张照片—一个小板凳安放在小摩托车上,变成了一个简易的儿童坐椅,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很有趣。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恰好是“超设计”,照片里几乎称不上是设计的民间发明却比专业设计显得更有活力。邱志杰认为现在的设计过度重视视觉和身体的舒适,而不是“生活的合理性”。他鼓励学生将这个主题作为毕业创作。在接下来的教学里,邱志杰将这个作品的想法“扩大化”,变成了他带的中国美院学生的一个集体创作,并称之为“贫困设计”。

\

展览现场

所谓的“贫困设计”的创作者和使用者属于相对低收入阶层,受教育程度也较低。他们的创意和制造行为具有实用性高、廉价、因材施用、因地制宜的明显特点,同时也能够蕴含其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些创意和制造行为编织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模仿、挪用和改造比比皆是,很难明确确定原始的创意者。这个课题的研究是一个双向的工作,学生通过调查不仅了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也从他们自发的设计中得到启发;接下来学生将设计回馈于受调查的群体,其中有面向个体和家庭的“针对性贫困设计”,也有为社区提供“公共艺术”。在评价作品的阶段,他们设定了五种指数用于评判作品:创意度、实用性、廉价性、美观度、可推广性。其中创意度和实用性所占比重最大。

编辑:韩春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