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来的众多艺术双年展和文献展中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时代,以集体创作为核心形式的艺术小组正在不断增多。以此趋势为背景,艺术界对于艺术小组的组织及其呈现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正面关注。由“集体之眼”(TheCollective Eye) 项目组织筹备的“由文化差异审视集体主观性及其美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4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集体之眼”作为尝试联合不同国家的学术界人士进行国际合作的项目组织,在三年前就开始推动不同国家地区的艺术小组与理论家之间的相互对话。2012年10月由“集体之眼”项目在蒙特维多举办的艺术小组展览中,“集体之眼”成员发现展览中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小组在其组织形式及作品呈现上存在多重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来自于不同小组的主题及思想差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小组受到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影响。因此“集体之眼”项目有意将研讨重点转向集体中的文化差异。
在如今这个艺术行业更加国际化的时代,威尼斯双年展上国家馆里,国家所具有的文化元素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趋向文化融合与去语境化。文化差异的存在正在被削弱,使得这样的一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全球化进程究竟会对美学实践产生如何的影响?
选择在中国举办此研讨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在唯物主义历史影响下,“集体”这一概念在中国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问题也在于,文化在何种程度上沉淀为集体的意图、主题、实践、观念和策略理解。在一个集体社会里,“集体”又是如何对围绕其客观存在的隐含性文化作出回应。
此次研讨会将邀请包括艺术小组、批评家、哲学家、艺术史学家、作家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以不同的思维视角对“集体性”主题展开各个层面的深度解读与探讨。同时也为“集体之眼”项目组织计划于2015年在中国举办的艺术小组展览做学术准备。
研讨会除了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举行报告和讨论的活动外,更是引发理论讨论的一次现象学的尝试,其本身是开放的。在不同领域的学者、艺术家的交流中,会出现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共同探讨。由此,研讨会也将具有另外一种特性,即不同大洲的学者与艺术小组的一次暂时集合,形成短暂的“小组”概念。在小组的形式下探讨集体性观念的主题,使其成为更具即时性的理论与实践共通的研讨会。研讨会之后这样的探讨还将在项目平台上延续下去。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