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兴涛:雕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作为观赏的对象(上)
0条评论 2014-06-07 14:42:10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崔付利

99艺术网:可不可以这样了解,如果最初杜尚在艺术品向现成品,或艺术品“命名”的突破过程是显性的,那你在把艺术品与日常物品的距离拉近过程是不是可以称为隐性的?这其中是否涉及到你观念表达的自我隐蔽过程?

纪念品

纪念品

焦兴涛:我做第一件这个系列的作品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2005年我尝试着做了一件纸盒的作品,严格上讲其实是一个放大的牛奶盒,作品的外形处理成被揉捏的感觉。作品翻出来之后我突然改变想法,我并不再单纯只是做一个放大的盒子,那一瞬间我想努力还原纸箱本身的颜色。后来,我那件作品参加了郭晋工作室开放展,当时朋友们各拿一件作品参展,结果我的作品竟然被所有人忽略掉,当然后来它还是被人发现。

我当时觉得这件事情特别有意思,我经常回想当时那些人都不是普通观众,虽然忽略掉作品的是这些人,发现作品并找到乐趣的仍是他们,但他们都不是普通观众,而是一些已经非常有名气的艺术家。我当时就在想,难道他们不知道现成品吗?他们不知道现成品艺术吗?难道不知道什么是雕塑吗?对于这些完全了解美术史,并深谙现成品概念的艺术家来说,他们竟然完全忽视了我作品的存在,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好玩儿的事情。

再到后来,我陆续做了一批可以说贴有消费主义标签的作品,也有人曾说我作品中有“放大”的成份。我前面就曾说过,我创作中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直觉,这种直觉走到了哪种状态,我的创作一般就紧跟着到那。后来我突然感觉我的直觉产生了分杈,有时会意识到自己很偶然地已经在一个杈上走了很远,我经常自我反思和追问,我这样走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应该回到最初那根杈上去?我意识到自己可能走了一条背离了最初坚持的道路,我尝试着重新将自己拉回原来的那条路。

2012年在白盒子的展览算是回到了那个时候的感觉,我重新思考何为日常雕塑,何为雕塑,何为现成品。原本是一个很清楚的问题,这样走了一圈后突然又有点儿不是很清楚了,但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感兴趣,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搞不清楚这些问题,但我也想不把它弄得特别清楚,就像医生不可能对自己动刀一样。

制造  树脂 漆 172厘米高 2004

制造  树脂 漆 172厘米高 2004

在台北布展时还有一个很细节的事情,参展作品中有一件“中国制造”的作品,就是大约1.7米高的那个“包装箱”,一个小伙子在现场搭架调灯的时候,他问我这个东西能不能踩,因为他搞不清楚那里面哪些是雕塑。他还问我这个“箱子”是不是雕塑,我回答他那是雕塑,并告诉他踩着是没有问题的,他当时犹豫一下也就踩上去了。其实,这是我对雕塑的另外一个态度,无论是在工作室里还是在展览现场中,雕塑不需要刻意地去成为一个“雕塑”。如果可以垫脚那就去踩,它也可以进入你的日常使用中,因为它具备了一个物体的基本功能和属性。

我一直希望能把雕塑还原成一个物体,还原到作为物体可以使用的原初状态,当然它还有很多的属性和内容,但它绝对不是一个纯粹只供观赏的对象,或者只是阐释一个艺术家观念的存在物。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我的展览总是将雕塑与现成品放在一起,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尝试过,因为我希望用雕塑的方式去揭示这个问题。当雕塑与现成品出现在同一个现场中,我所感兴趣的问题就会更加强烈,我甚至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了2005年,回到了那次现场带给我的感受。

99艺术网:针对这个系列的作品,能否作出这样一种假设:你的作品预设了一个人人都能看得懂的前提,但这种前提会不会成为一种陷阱?

焦兴涛:我倒觉得我没有这么去想过,因为问题往往是这样的,其实你眼睛真正所见的可能会被忽略,也就是说其实具体的东西也有可能会隐形。从这个角度讲需要一个噱头,说得直接一些,不然你的一些东西没法去真正地呈现,就像爱情还是需要鲜花一样,但你不能说鲜花俗不可耐,没到生离死别的时候可能就要靠鲜花支撑,除非真的处在战场上生离死别的状态中。

99艺术网:之所以提出这样一种假设,是因为它跟另外一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你的作品一直在一种大众日常的视觉经验中去寻找一种可能性,去挖掘集体经验的重叠存在。

焦兴涛:这一定是预设在那儿的。

99艺术网:但在大众趣味呈现和个人观念的表达中会不会存在一种对冲和矛盾?

焦兴涛:大众所有的趣味或者审美的预设,也是你作品成立的基本参照,在这种参照体系中你可以找到你可以利用的价值。比如刚才提到的,不管是否设置了一个陷阱还是诱惑物,但通过它或许能进入大家的共同经验并展开某种对话。这个我倒是觉得可以说设了一个局,但它并不是和大众经验之间的一种对抗关系。因为大众的理解程度或感受程度是不同的,有可能大众会觉得这是一个真真假假的游戏,但他至少体会到了游戏的一种快乐,这种快乐可能是唤起了他的个人经验,也有可能是游戏本身的快乐。如果游戏之外还能有一些感受,那是因人而异的,但这并不是我所预设的,但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在我的整个展览体系中,雕塑是作品,现成品也是作品,它们两个之间没有区别,两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的。如果把两者之一从这种整体关系抽离出来,其实是对这个整体性作品观念的一种损害,但我觉得也得把这个情况勾勒一下,只告诉观者这是什么材料而已。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