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的名义——齐物等观:2014年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框架下的学术研讨会现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致辞
2014年6月10日下午6时,“齐物等观:2014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于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韩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65位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组合创作的58件作品参展,展示艺术与科技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发展状态。据悉,展览将展至7月7日。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代表致辞
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是自国际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文化项目“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艺术展开始,继2011年“延展生命:媒体中国2011”正式以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推出之后,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大型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展览围绕“独白:物自体”;“对白:器物之间”;“合唱:物之议会”三个相互作为的主题展开,多维度呈现多元生态条件与生命的关系,人与自然物质的关系,以及万物之间的关系。透过展览,观众既可以模拟进入微观的生命体,体验不同于自我的生存感受,也可以在对艺术家创作动机与作品不同形态的理解中提升关注自然生态现实的参与意识。
开幕式现场策展人张尕致辞
在展览开幕之前还举行了“以物的名义——齐物等观:2014年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框架下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伽基夫(策展人,作家,学者), 格拉汉姆•哈曼(哲学学者),劳伦斯•马尔斯塔夫(艺术家),阿德里安娜•萨拉萨尔(艺术家),汪晖(社会学学者), 王郁洋(艺术家)等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其中歌德学院(中国)邀请的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伽基夫的观点非常的有意思,她为第13届卡塞文献展的艺术总监,对于此次活动的主题她表示非常的感兴趣,有关“物”(object)、“物质”(matter)的探讨一直是她很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我们平时都会用到iPhone、iPad这样的电子产品,我们只是在上面滑动就可以实现很多功能,但对于产品内部具体如何运作我们并不了解,而这些正是她所关心的;另外在她看来物与人是平等的,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想法,我们需要的是多元的世界。
现场展出作品,由塑料组成的一个球,是蜂窝状的,像胎盘一样。
其实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受杜尚影响颇深的观念艺术(conceptart)、早期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mmenifesto)、达达式行为(da—da)以及由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ningarI)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就已经带上了今天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征。实际上,在50~60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已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那么从这些新媒体艺术的源头艺术来看,他们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互动。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让观众参与到一件艺术品中成为艺术家们的兴趣所在。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