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语言中的叛逆——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庞茂琨受邀参加南京国际美术展
0条评论 2014-06-17 17:31:3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此次南京国际美术展(【专题】南京国际美术展)得到了四川美术学院多位重量级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他们具有深度与思考性的作品以及四川油画群体的先锋性和艺术厚度无疑为此次美展当代艺术部分增色不少。近期,著名油画家、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庞茂琨先生也受邀加入本次美术展特邀展行列。

庞茂琨,1963年生于重庆,1977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总是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也被他赋予了一种别样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样的艺术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并被海内外多个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代表作品有《苹果熟了》、《彩虹悄然当空》、《一个铺满黄金的夏天》、《模糊系列》、《虚拟时光系列》、《巧合系列》、《蜕变系列》等,举办和参与的个展及群展有:1996年“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1998年“‘98’亚太地区当代艺术邀请展”;2002年“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移情与幻象-庞茂琨绘画作品展”、“浮世·游观-庞茂琨绘画作品展”等。

20世纪80年代起,庞茂琨就在画坛中崭露头角,他作品立足于现实,反复在西方油画传统中探索本土化道路,并不断地在感受实践中寻求艺术表达的主题,作品里的很多人物都取自于周围环境,然而无论是出游的青年,或是嬉闹的儿童,都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并无两样,但庞茂琨的画面却有意注入这些真实场景以“变异”的色彩,使我们感觉即熟悉又陌生。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现实主义艺术可以说处在边缘的位置,但还是有一些艺术家坚持这种创作道路,庞茂琨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现实主义的概念不应像从前理解的那么狭隘,现实主义应是一种态度,就是艺术要和生活世界发生联系,而创作风格可以多样化。现实主义艺术如何进入当代语境,这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里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正如罗中立所评价的那样,庞茂琨早期的作品中渗透着唯美的古典主义情怀,而近年来,他打破以往惯有的图像呈现方式,在技巧和观念上不断取得突破,内心的体验和生活的感受共同构成了庞茂琨的绘画世界。庞茂琨说,自己喜欢在现实中寻找艺术,并将鲜活的日常生活用作品呈现出来,并用最直接的手绘画法去描述生活中的偶发性件和事件发生的过程。并通过打破画面中固有的秩序关系营造熟悉与陌生的矛盾统一体,使得画面的场景与现实得以区分,而自己希望通过这样的描绘呈现对生活的第一经验和感受并通过一种最为真诚、直接、生硬的感受传导出来,使作品脱离通常的意义解读方式,来感受新维度下的时代景观。

虽然经历了数十年间当代艺术各种潮流的洗礼,但庞茂琨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与当代文化情境融合。他在注重技法的同时,将个人的绘画意志与社会现实紧密的关联起来。他的艺术轨迹告诉我们艺术不能仅仅从内部来观察,而必须要汇入社会变革的潮流中去。在他的“现实主义”绘画语境中,即没有批判,也没有迎合,而是凭借离间现实、不动声色的视角描述着他对当下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80年代,以罗中立为代表的四川油画群体在创作中关注民生、关注现实,从而成就了“伤痕美术”等重要美术现象,在那个时期之后,四川油画家追随社会的时代变迁,把更多观念、视角和表现方法与中国社会的整体当代发展联系起来,用油画语言表达最具当代文化情境的生活现实。庞茂琨作为这个群体的代表,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天全球化历程中的艺术变迁,而他的展览也使我们得以深入思考中国油画的时代课题。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