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卷龙
当今的玉器市场,玉雕大师们可谓呼风唤雨、炙手可热。与之相对的,却是古玉,特别是高古玉市场的冷淡清静,在拍卖会上偶有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拍品成交,就可称之为高价了。那么,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玉缘何没有受到藏家的热捧?收藏古玉究竟有何难度和禁区?且看业界专家的深入分析。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尉——鉴赏古玉需要深厚历史文化储备
玩古玉主要玩的是文化;而今天人们玩玉器,看重的是工和料。《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重工重料其实属于收藏的初级阶段,层次越高的藏家,越关注文物艺术品的内在价值。但由于目前社会整体的收藏素养尚未达到较高的层次,也就较少有这样的藏家脱颖而出。
从认知上讲,鉴赏古玉需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现在很多人不具备这样的功底,对古玉尤其是高古玉的内涵一窍不通,无法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做玉器生意的朋友曾经很直白地告诉我:“古玉实在是看不懂啊,真假看不懂、年份看不懂、功用意义也看不懂,就算要推介都不知如何说好。”而且古玉的玉料比较驳杂,尤其是高古玉中,地方玉所占比例非常大;工艺上由于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进步,总体也是昔不如今。但新玉就不同了,没有真假年代问题,只要玉质好、工好,老少咸宜,市场接受度比较大。
当然,要说这个时代真的没有人喜欢高古玉也不尽然。只是当下整个文物艺术品市场,真东西少,假东西多,仿古玉、伪古玉充斥各种古玩店,很多人被市场乱象逼得不敢再出手了。
从另一方面说,古玉的遗存量也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期间,由于大陆缺乏文物艺术品流通市场,加上许多好东西又都进了国家文物单位,民间收藏受到一定限制。虽然近二三十年来,各地不断有出土的东西流入民间,海外回流文物也不少,会出现一些好的古玉,但当下全国的收藏大军浩浩荡荡,哪里有那么多真古董满足大家的需求?造假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二三十年前,中国港台地区就兴起了收藏古玉之风,很多藏家以收古玉为荣,认为这是个人品味的高度展现。前不久我到台湾考察,台湾藏家告诉我,以前台湾没人愿意玩新玉,只是将其当做一种工艺品。近些年来,大陆收新玉的风气渐渐渗入到港台地区,为了生意往来,他们才开始关注新玉。
从长远来看,我仍然认为,按照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规律,随着藏家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艺术品市场的日益规范化,以古玉本身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目前较新玉偏低的市场价格终将会回归合理,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终将为越来越多的藏家们所认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磊——应本着求索精神收藏古玉
当代玉雕审美是第一位,看待古玉则必须立足于一点——具备文献考据精神。除了欣赏古玉本身的美,更要通过古玉来透视历史、触摸历史,了解那个年代工艺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当时制作这样的玉器是为了表现什么样的精神。本着求索的精神去收藏古玉,就会觉得很好玩,很有趣味。
当然,古玉,特别是高古玉的料没有新玉好,是客观事实。但为什么博物馆里将那么多的高古玉当做宝贝,就是因为博物馆收藏的是历史,是文化脉络。
我本身就非常喜欢古玉,通过玉璧、玉琮、玉璋、玉制人物去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化用于当代的玉雕创作,是无尽的营养。有卖古玉的朋友偶尔也会抱怨,认为当代玉雕挤压了古玉市场,我会说,其实我们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假如将高古玉比作一栋楼的首层,那当代玉雕就是六七楼,没有地基就不会有上层建筑,没有玉文化的延续就不可能有当代玉雕。
高古玉在今天不太受欢迎,恰恰说明当代人对历史、对文化缺乏认识和兴趣。同时可以看出,炒作文物艺术品的人,大多不是真正的文化人,他们往往只会从审美角度甚至升值角度来谈古玉收藏价值,而且语焉不详。有的人把挺好的古玉打个洞、穿个孔戴在了身上,其实是对古玉的糟蹋和亵渎。可见,文化修养不足,玩古玉还会闹出很多让人无语的笑话。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蒋卫东——收藏古玉易碰触法律禁区
高古玉在市场上,并未像一些人所期待或想象得那么昂贵,我以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古玉流通容易碰触法律禁区。
我们都知道,古玉、特别是高古玉的传世量非常少,绝大部分都是出土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中有明确规定:出土文物不能进入市场流通,拍卖公司不允许上拍出土文物。所以守规矩的拍卖公司,都不会上拍出土玉器。而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自然会进入博物馆。只有一些通过盗墓或者其他方式出土的古玉,才可能流向黑市或古玩市场。盗墓出土的这些东西,即使有人敢买,也要承担法律风险。因为其背后牵涉着盗墓案,一旦案子破了,古玉是要被收缴的,买卖双方都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所以,出土古玉,特别是高古玉的流通,多数是在法律的禁区之内作业,藏家都会有一定的顾忌。
另外,当下文物艺术品市场赝品充斥,出土文物又是法律禁止买卖的,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来对市场进行规范。那么,出土古玉的私下流通很容易变成不受法律保护和约束的真空地带。目前古玉乃至整个文物市场的乱象丛生,便是注脚。
当然,古玉不如当代名家玉雕受欢迎,也跟当代人对古玉的认识有一定关系。今天很多人选择玉器,注重的是视觉美感,尤其在意质料的温润洁白与工艺的巧夺天工。而在出土古玉中,料能达到羊脂白玉品级的很少。清乾隆以前,大部分的古玉尤其是高古玉,颜色都比较驳杂,玉料比较多样,纯粹的和田白玉不多。而且,古人也不像当代人这么重皮壳,俏色巧雕有一些,但并非主流。所以,当代人追料追皮的风气,大大影响了古玉的接受度。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何乾隆玉在古玉拍卖市场上能够一枝独秀了——其料和工,都比较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市场价格不等于文物价值。就玉器研究而言,文物的价值认定都是从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三方面来做判断的。因此,只要是真正的古玉,不管其质料如何、工艺如何,不管是官作还是民作,都是我们八千多年玉文化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件都有其定位、有其意义。
收藏家朱绍良——解读不足一二还是少碰为妙
真正推崇高古玉的时代,远的不说,近的可能在清末民初。但这种状况很快就改变了,因为高古玉绝大部分都是出土器,而在土里历经了几百上千年的东西,无论是在洁白度还是美感上,都已经被侵蚀得所剩无几了。
清末民初,当时的金石学家潘祖荫和万印楼楼主陈介祺都很推崇青铜器和古玉,大量收入这些出土文物,而且,在他们看来,玉要有沁色才美。事实上,按照科学的观点,血沁、土沁、水沁,都不是有利于健康的物质。后来,留学西方的中国人多了,大家慢慢又转向追求玉的洁白无瑕、温润可亲。于是,古玉中就很重视传世品的那部分,特别是明清宫廷玉器。
这种风气沿袭下来,今人也比较认同,所以清宫玉器,特别是乾隆玉,现在的拍卖价远远高于商周时代的高古玉。乾隆朝因为打通了和田玉的运输渠道,所选玉料很好,而且是阳光底下的传世品,所以市场的认可度很高。
我对于高古玉是一概不碰的。除了因为大部分是出土器,我比较忌讳之外,还因为现在造假的实在太多,防不胜防。另外,好的高古玉基本都进了博物馆,或者在一些大藏家手里,他们不会轻易释放到市场上,能在拍卖场上看到的顶级高古玉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宁缺毋滥。
还有一点,传统玉文化深厚绵长,孔子说过“玉有十一德”,《礼记》中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甚至还有流传很广的和氏璧的故事,可见前人对玉很是情有独钟。但今人对古代玉文化的了解很肤浅,像玉圭、玉琮、玉璧等器型,各种古玉上的纹饰,现在的专家学者也未必能说清说透。文化积淀很深,解读却不够清晰,我们所知不足一二,还是少碰为妙。
我想,出土玉最好的归宿确实是博物馆,这样才更有利于体现其教育和研究价值。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