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组委会总监季晓枫访谈
陈家坪:为什么是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而不是以别的国家或城市来命名的双年展?
季晓枫:因为这是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在文化上都自负得无以复加的民族。外来文化想要在这两个地方介入都面临难以想像的困难。区别在于,一个强大的传统仍然充满活力,另一种强大的传统已经死水一潭。其实,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从她被命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两个艺术家群体,两种特点此消彼长,很有意思。在意大利,新事物的成长是困难的,但是长出来之后就可能迅速茁壮;在中国,新事物的成长是容易的,但是长出来之后迅速僵死。但愿我们的艺术家们,能打破这个魔咒。
陈家坪:你是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组委会总监,为了我们的艺术生活,中意双年展组委会团队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季晓枫:总体而言,组委会的工作方针是以艺术委员会的各项决策为核心,统筹各种社会资源,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做成文化艺术领域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展览。工作目标则着眼于规划设计双年展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运营模式,寻找最适合的展场和筹集较充足的资金,提供便利的参展和看展服务,以及高效率组织展览相关的活动。具体的几项工作内容包括:1、对艺术家的服务:向艺委会邀请的中意两国艺术家提供最安全便捷的作品运输和布展服务,保障人员和作品安全;2、对参观者服务:充分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平台,广而告之,提供全面、准确、广泛的信息宣传和票务服务,保障现场安全;3、为赞助商和收藏者服务:通过艺术委员会协调艺术家关系,为赞助商和收藏者提供艺术顾问服务,在展览顺利举办的前提下保证资金提供者的效益最大化。
陈家坪:我们知道,这次2014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是第二届双年展,请问这次举办双年展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季晓枫:双年展获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对此,我深有感触:一、关注文化艺术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这是人性的本质;二、只要一件事情被证明是真正有价值的,就会有诸多价值观趋同的人和机构来支持你;三、市场是建构公共价值最好的合作者。中意双年展,在初创的第一届获得了来自广东顺德的几位企业家和收藏家的慷慨资助,使得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可以远渡重洋去意大利与那里的艺术家进行对话,成为2012-2013年度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今年在北京,我们通过纯民间的市场化运作,获得了更多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798艺术工厂、百年印象、杨•国际艺术中心和北京市塑料三厂文化园区免费提供了展览场地,德国最大出版集团之一斯普灵格出版社提供画册出版支持;中国最大重竹材料供应商永林竹业免费提供大量的展场板材;还有众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纷纷加入到中意双年展的工作团队中来。
同时,特别需要感谢的是双年展的发起艺术家们。当前的艺术市场环境使得我们诸多的艺术家突然间变得很忙,频繁地应付各种邀约和展览,但是他们仍然视中意双年展为今年最重要的展览,积极准备并倾力奉献。这些社会力量都在确保双年展的成功举办。
陈家坪: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从一开始就在追求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和制度,请你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季晓枫:中意双年展的发展模式和制度:每两年一届、展览的公共属性、展示当代艺术最前沿的创作成果和市场化公平参与的运营模式,是所有双年展的共同特征。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既然以双年展命名,也必然在这个框架中运营,同时加入创办者和运营方的创造性工作。
与世界各地其他双年展由政府或者非盈利性的艺术机构主办有所不同,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是由中国和意大利的两家商业性艺术机构共同创办并承担主办方的职能。这样就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彻底放在了一个艺术市场的环境中,通过商业化资源系统来建立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与中意双方两家机构的未来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艺术前沿、市场化和民间运营,这些,在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当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具备了充分的优势。你的展览办得不好,不具备公共价值,人们不可能会愿意买票参观。这与当前艺术市场中诸多的展览恨不得倒贴钱请人来参观的主流指导思想完全背道而驰。但是展览一旦办好,参观的人群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这个双年展就真正具有了市场意义上的突破,是一种内在的制度性突破,成为一个标杆。而事实上,人们需要一个愿意自发去看的展览,哪怕花钱买门票。如今的艺术市场中,多少人对各种展览已是避之唯恐不及!
关于发展模式,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想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是一个平台项目,双方合作者-意大利的Artantide.com和中国的在3画廊当然有自己关于未来发展模式的考虑,比如一个商业与公益兼具的艺术家与策展人同业联盟,比如中意两国私人美术馆收藏顾问系统的建立与发展,等等。但是作为一个开放平台,我们希望能从双年展中受益的首先是愿意花钱买票参观的观众,能让他们从中获得真实、直接,对艺术创作有启发的前沿信息,建立对真正纯粹艺术的感知和喜爱,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同时是其他任何所谓商业的和非商业的模式得以顺利建立的基础。
我们同时希望,我们的合作者和赞助商能共同建构这一基础,并且能在这一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和运营能力,建立各自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陈家坪:这次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要达到一些什么样的目标,才能说它的举办是成功的?
季晓枫:用一些什么样的指标来定义中意双年展的成功:首先就是观展的人数,这也是任何艺术类展览的一般性指标。我们有一个数字,希望能在双年展期间达到。同时,中意双年展也非常在意专业人群的评价。我们希望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越多越好,当然我们也准备好了接受专业人士的批评和帮助。有多少人在谈论中意双年展,这个也很重要。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参加中意双年展的艺术家中,有多少人的作品能够被更多地收藏。这个指标在国内的各类所谓公共艺术展览中极少作为重点目标提出来,而事实上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收藏起到了非常核心的根本性作用。而这个市场中的核心买家,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大款买家,而是世界各地重量级的美术馆馆长和买手。
陈家坪: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在你看来,必须具体哪些基本的条件?
季晓枫:要想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是一个充分开放的自由市场环境。长期而言,我们不能总是把太多在艺术史中明显具有创新价值但不符合审查制度的作品排除在外,在这个环境真正形成之前,我们无从判断它的持续性。对此我们必须诚实,对于艺术市场,尤其如此,没有文化的自由和开放,就没有文化市场,更不存在文化创意产业。其他的条件则取决于主办机构的决策能力、管理技术和工作效力。我们有一支经验未必丰富但是非常勤劳、运营能力极强又兼具深厚的人文情怀的管理团队,这是我们非常自信的主观原因。
陈家坪: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发展和艺术生活意味着什么?
季晓枫:我们只是希望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是一个引子。作为世界级文化艺术中心城市的北京,希望看到优秀艺术展的观众规模越来越庞大,但是很遗憾,我们的艺术机构并没有创造出真正大规模的、长展期的、持续举办,作为深化文化之都影响力的艺术展览。我们希望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只是一个良好开始。我们在展场的选择、艺术家和作品策展布展以及媒体宣传的安排中,也充分照顾到了公众,而不仅仅是艺术小圈子内的需要。用尽可能照顾公共性展览的方式和推广途径,对一部分普通观众或者艺术爱好者的视觉经验和艺术观念产生一点点面向未来的影响,我们认为这是对双年展最成功的追求。
编辑:黄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