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2014秋拍征集,拿什么“拯救”你?
0条评论
2014-06-26 17:57:37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大媛

北京匡时201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现场
深度:加强海外办事处征集力度 力求“新鲜货”
近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缺乏高价拍品让很多人意识到征集难的问题,但市场缺乏高价拍品只是“征集难”的体征之一。2014年春拍,千万元的作品自始至终都吸引了最多的眼球,但吸引最多买家关注的拍品价格区间却多在500万至2000万元之间,此区间作品不仅获得了最多的举牌次数,同时也是出现拍卖结果超过估价范围最多的区间,尤其以匡时书画夜场为最。
“超过估价范围很多的作品大部分是近几年没有在市场上露过面的作品,还有一些作为艺术家来说比较特殊的作品,例如林散之的大尺幅对联,不仅写的好,尺幅也巨大,这样特殊的作品,可能十年的拍卖再遇到第二个也不太容易。所以这样的特殊的东西都拍出特殊的价格。”董国强在拍后如是说。而面对这个成绩,董国强除了欣喜之外也同时表示担忧,在他看来,由于银根紧缩,新买家进入市场的人数日趋减少,当下的市场多由老买家支撑,但老买家对拍品的要求逐渐提升,或是频繁上拍的作品有令人欣喜的价格,或是多年不见于市场的作品才被他们关注。“秋拍的征集会更加困难,拍卖公司生存的环境也会更加严峻。”
“所以我们的征集可能就会变得更难,难在我们要更多地去寻找其他的途径,寻找那些能够提供过去很多年没有在市场上露过面的作品,艺术品拍卖市场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年,很多人早已经忍不住在过去十几年里把东西卖掉了,所以现在市场更多的是二次交易甚至三次,如果说二次交易、三次交易买家没有发生更新或者更新幅度不大,这个交易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董国强表示。
在以往,拍卖行常和行家打交道,彼此既是多年好友,又互通市场价格,从作品数量到作品估价等等均有十分默契,但现在行家手中的作品流通次数太多却不受市场欢迎,拍卖行自然将征集线索指向了那些老的藏家,但要想从老藏家手中获得作品十分不易,董国强指出,“可能为了做他的工作,一个人要跟他谈五次甚至十次,且并不是你卖得价钱高他就会愿意交给你,有时候这种信任不是靠一两天建立的,而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先跟他交朋友,先要交朋友这个时间的成本非常大。”
而究其策略,海外征集依旧是重点中的特色,但在市场调整期,成本颇大的加设海外办事处的数量显然不是最合适的方式,增加办事处的人员数量,加大各地方办事处的工作力度似乎倒是一个软着陆的不错选择。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