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Basilica大教堂
基多Basilica大教堂内部
原始的宗教信仰 震撼的教堂艺术
基多Basilica大教堂是由基多学院派的建筑师进行的内部装饰设计,1883年开始规划,1892年破土,1895年国家用盐税来支付教堂费用,过了一百年到1988年才算建成,据说从技术角度讲这个教堂还没有完全完工,当地传说,完工后会世界大乱。这是美洲最大, 是最有代表性的新哥特式教堂。是市内的重点教堂之一,基多的独立领袖苏克雷元帅就长眠于此。教堂在一个山坡上,俯瞰就是基多的旧城。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位于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被视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杰作,是西班牙--美洲宗教建筑的典范之一,它由一座大教堂、几座小教堂和众多的回廊组成。教堂内珍藏着印第安人、西班牙人的绘画和雕塑名作。
拉孔帕尼亚大教堂
拉孔帕尼亚大教堂建于1605年,印加帝国遭受军事入侵并被征服后,其精神领域也被控制,当地人的宗教信仰被摧毁了,他们被迫改信基督教。基督教会的男修道士接替了印第安的传教活动,在传教士中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或是奥古斯第会的传教士。他们早期修建的那些教学是很简单的建筑,所以规模盛大的弥撒是在室外进行的,然而,到了16世纪50年代,当地的印第安劳工,在修道士的指导下,修造了大教堂。
正在崛起的厄瓜多尔当代艺术
瓜亚萨明和他的表现主义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是一个气候怡人、景色秀美的安第斯山城。在一个抬眼就风光无限的山坡上,一座造型简约但气度不凡的铅灰色方形建筑掩映在民居与绿树之中,这就是当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重要工程的“人类殿堂”艺术展览馆。这座展览馆是专为陈列已故厄瓜多尔著名画家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的作品而修建的。殿堂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层,中间挑空。在其拱状圆形穹顶上镶嵌着一幅反映殖民时期玻利维亚矿工悲惨生活的大型壁画,是大师晚年的倾心之作。整座建筑的中央底部长明着“人权的永恒之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站在它跳动的辉光中,站在大幅的画作前,感觉一切事物都停止了运动,只有时间自己在缓缓流淌。耳目之所及,心神之所往,全都是大师的世界。
瓜亚萨明从小就酷爱绘画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七八岁上就开始画招贴广告画以帮助母亲打理小糖果店。由积劳成疾而致母亲的早逝对他画风和立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母亲痛苦与温柔的表情一直闪现于他的画作之中。幼时的贫苦和劳作,使他始终对下层劳动人民充满了悲悯与关切,用心灵拥抱苦难的大地,并将其强烈的情感化做创作的源泉,通过表现主义的手法,运用线条与色彩对真实生活进行诉说和呐喊。日前,“瓜亚萨明:拉丁美洲的颜色”展览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的百余件作品以油画、素描、纸板钢笔画和水彩画为主,包括最为著名的三个系列“泪之路”、“愤怒的时代”、“温柔”系列。
瓜亚萨明始终重视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属性,他曾经表示“我的画是为了刺痛和唤醒人们的心灵,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行为”。瓜亚萨明追求进步,同情支持进步势力和革命活动,对劳动民众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曾被推举为拉丁美洲保护人权协会主席。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60年代初曾顶着世界范围内的反华浪潮毅然来我国进行访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瓜亚萨明为人诚恳,和蔼可亲,生活简朴,勤耕不辍,留下了近7000件作品,包括油画、壁画、版画、铜雕、石雕、木刻、素描和水彩画等,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绚烂的宝贵遗产。
1999年3月10日,瓜亚萨明突发心肌梗塞逝世,走完了他80载的艺术人生。但他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性格品质,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治画作风,热爱祖国体恤民生的崇高精神都会和他那些精美的画作一道世代流传。
编辑:陈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