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外在中国 施岸笛与戴汉志的90年代
0条评论 2014-07-06 16:02:2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赵成帅
\

施岸笛在UCCA展厅讲述 

UCCA正在展出的《戴汉志:5000个名字》文献展围绕戴汉志与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推出了系列讲座,7月5日,施岸笛带来特别导览,通过对展厅内作品的阐述,分享他与戴汉志的合作经历,分享他们在1991年与1997年的艺术研究之旅,并对戴汉志在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及彼时的艺术生态进行评述。

曾居于北京的荷兰籍策展人、学者和艺术经纪人戴汉志为奠定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基石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而施岸笛(Andreas Schmid)正是他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

1983年至1986年,施岸笛曾来到中国研习书法和艺术史论,并积极介入到“85新潮”艺术运动中。在中国当代艺术尚在探索状态的90年代,他与戴汉志共同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1993年的1月19日,施岸笛与戴汉志合作策划的展览“中国前卫艺术展”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的首次展出,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后在欧洲各国巡回展出;1997年,施岸笛亦与戴汉志等人在新柏林艺术协会(NBK)举办了一个推介中国摄影艺术的展览,将摄影作为艺术的合法性引入中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界。

施岸笛(Andreas Schmid)

1955年生于斯图加特。艺术家、策展人和评论家,目前工作和居住在柏林。1991至1993年间,他与戴汉志、岳恒(Jochen Noth)在德国世界文化宫合作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展览;2003年策划巴黎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的个展《坐在中国》(克斯特纳博物馆,汉诺威)。施岸笛同时也是一位艺术评论家,为多家杂志撰稿,长期担任亚洲艺术文献库的主讲人,曾于2013年10月在香港发起“最近站点:了解展览和亚洲近代艺术史”论坛;近期与郭晓彦、艾墨思(Thomas Eller)共同策划了在柏林的展览“八种路径,艺术在北京”,展示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

编辑:赵成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