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的巨型工作室
0条评论 2014-07-11 10:19:23 来源:铭静艺术工作室微信 

2010年,荷兰导演索菲亚·菲尼斯(Sophie Fiennes)完成了她的纪录片《故城草木深》(Over Your Cities Grass Will)。这部影片深入探访了安塞姆·基弗在法国南部巴尔雅克的工作室和其创作过程。关注类似题材的还有丹尼尔•科恩(Danièle Cohn),他的著作《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Anselm Kiefer Studios)包含超过300幅插图,完整阐释了基弗的工作室对他的视野、工作和理念产生的影响。作为战后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基弗在过去46年来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共拥有7间工作室。

这本书最主要的意义是给了读者一次洞悉基弗工作过程和方法的机会,“基弗一般都是单独在工作室工作,像一个隐士,”科恩写道。基弗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在他的工作室里,科恩指“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以强调基弗完全沉浸在工作中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尤其是图片部分对基弗作品谜一样的巨大尺度提供了注解和阐释。作者从头至尾都在强调基弗的工作室的庞大,“走在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里会有不同层次的体验……因为面积太大,我们不能一眼看清工作室的全貌,不能‘掌控’这个空间。”基弗会在他杂乱的迷宫中里骑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开车穿行。

艺术骨灰粉们应该会欣赏基弗工作过程中的实用主义精神。比如,基弗曾经在法国南部巴尔雅克(Barjac)的工作室原来是一个养蚕场。他在这里堆放了成卷的画布,并将其改造成了一个巨大而设施完备的工作区域(1993—2007),科恩介绍,这个空间现在仍作为一个“实验室”存在着。而那些这些画布随后则被钉在框上运到基弗现在位于巴黎附近塞纳•马恩省(Seine-et-Marne)克鲁瓦西•波堡(Croissy-Beaubourg)的工作室。像这种对基弗鲜为人知的工作方式的解密正是本书的核心。

科恩最重要的观点是:基弗的工作室反映了他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它们是永恒、统一的整体。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贯穿全文分析的一条主线。

最明显的例子是基弗对德国那段黑暗历史的严酷解剖。任何对其作品的分析必须要解答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觉得需要对自己的祖国在20世纪犯下的罪行作出解释? 本书对于基弗1969年的展览“占领”(Occupations)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展览展现了一系列虚构的影像,照片中基弗穿着他父亲的军装在欧洲各大纪念碑前行纳粹军礼。

其实,科恩的某些论点可以说有些牵强和重复,尤其在强调工作室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元或“一个小宇宙”上。因为讽刺的是,基弗的那些晦涩难懂的作品反映的正是向外在世界的拓展和发现,比如采用星座这种富有巧思且引人注目的图象。令人惊讶的是,基弗还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他会到处搜集“他发现的一小部分世界(比如印度的砖块,摩洛哥的玫瑰,科隆大教堂里的铅)”。同时,书中的图片说明也可以写的更清楚易懂一些。但这些小缺点都不妨碍这本书成为一部精彩的著作,尤其是对于基弗这位21世纪极富远见的艺术家的视觉研究。

编辑:孙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