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陈铖:和雕塑的不解之缘
0条评论 2014-07-16 17:05:24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黄亚琼

陈铖,一名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80后年轻艺术家,早年在川美附中的学习与生活得到艺术熏陶,进入大学后,亦在建筑、雕塑和油画三个专业中选择了雕塑,随即推开了雕塑这扇大门开启了他与雕塑的不解之缘。陈铖坦言,创作期间也曾遇到过挫折,但自已依旧坚持在探索雕塑创作之路。并乐观表示:“选雕塑就没错了!”

形象的创新: “ 猫 ” 的走近与远离

陈铖作品多以“猫”、“鱼”、“树”、“水”为题材,他说:这些形象是他在创作空间中所要装载的载体,例如其作品中不是液态的“水”,在陈铖看来,“水”在雕塑语言上,并不能被做成流动的水体,而是要以特指某种空间载体做成的拟物形态呈现。不难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每个阶段的“水”所占的空间比例各不相同,陈铖表示,这是他对假设空间的一种构建形式。对于陈铖而言,形象只是其空间表述的载体,正如他所说:“人对事物总有某种偏好,创作总得有个形象。”也正因如此,陈铖在其早期创作中本能地选择了“猫”,正是这种对“猫”的偏好,给人留下了“陈铖与猫”的深刻印象。

2003年至2013年,是陈铖艺术逐步走向成熟的十年。纵观他的创作历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陈铖在第一个阶段所表达的是对空间的入侵与交融,如《第三空间给自己》、《玩耍》、《时间的游走》等空间雕塑;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陈铖想探索地是假想空间和真实空间、点对点接触的“秘密”。而在第二阶段,陈铖对于形象地探索变得更加频繁起来,“猫”的形象开始不断地游走在他所假想的空间里,实际上,“猫”的状态也揭示了作者在内心世界勾画的隐秘空间。在第三阶段期间,陈铖分别创作了《树上有水树下有根》《穿过树顶的鱼》、《鲲》等雕塑作品,这一时期,艺术家所体现地更多的是生命体在公共空间的生存状态;到了第四个阶段,诸如以不锈钢为材料制作的“鱼”、“鹿角”“航母”等等这些作品则是陈铖继续对生命空间和所属世界的更进一步地探寻。

材料的拓展:汽车漆转向不锈钢

陈铖的早期作品,材料多选用多元脂纤维汽车烤漆,这种烤漆颜色相对单一,以红色、蓝色和金色为主。如作品《第三空间留给自己》、《独立空间》、《会水的猫》。最新创作的《鱼生潜行》与《迁移的鹿角》系列作品则采用不锈钢制作并以不锈钢原色展现。不论材料如何变化,陈铖的作品均充分体现出工业感与现代感,给人一种冰冷的、强硬的视觉冲击。对于作品材料与颜色的转变,陈铖表示:这是为了真诚地表露材料的原始属性,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陈铖新作品正在研究如何运用打榫头的方式将木头与金属在一件作品中进行结合,陈铖说:打榫卯这种手段是祖先给我们的智慧知识遗产,这种尝试不仅是为了展示不同材料结合的可能性,更是为了向大家展示我们古老文化的延展魅力,一种对经典的传承。

思想源泉 贯穿始终的“空间”

“空间”是陈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生存空间更是其创作思想源泉,艺术创作在陈铖心中有着两种探索方式:一种是艺术语言、思想性的探索;一种是所处空间的对应。正是这种艺术语言探索的尝试与创新从而挖掘出了符合于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和空间论,从而在思想深度与现实的结合上更为缜密和理性。

近年,艺术家与商业之间的合作越发紧密,陈铖曾与重庆星光68广场、南京德基广场的合作得到良好反响。对此,陈铖认为:雕塑跟油画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与油画相比,雕塑的展示空间更具有局限性,而商业广场能给予艺术家较大和较自由的展览场地。同时,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与商业合作的机会去展示他的作品,“雕塑本身就占据着空间的一部分,更加大的空间对我而言就更具挑战性和丰富性。”艺术家陈铖如是说。

结语

当代雕塑创作的推进取决于雕塑家个人如何与今天的文化问题、精神问题和人类生存问题发生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呈现的语言创造和思维智慧。近些年,有些艺术家致力于开发当下文化资源和触及当代文化问题。在当下的一种社会环境中,作为一名80后的青年艺术家,陈铖在用他自己的雕塑语言表达着他对当下生活的所感所悟。

编辑:黄亚琼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