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救赎”了艺术——潘玉良的传奇人生
0条评论
2014-07-25 11:14:1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小水整合

潘玉良写给潘赞化的家书
潘赞化的“救赎”:收获爱情 走上艺术之路
潘玉良本名张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她童年不幸,很小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被送到舅舅家抚养。当她长到14岁时被舅舅卖进了妓院做雏妓,也就是在这个妓院她遇到了自己一生中的恩人潘赞化。潘赞化当时是芜湖海关监督,相传他们结识是在一次宴席上,那时张玉良在酒席之上唱宋朝名妓严蕊的《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后在张玉良几番试图自杀后被潘赞化所救,最终她也被潘赞化从妓院里赎出并娶为小妾,为表感激之情,婚后张玉良改名潘玉良。
婚后不久潘赞化和张玉良去了上海,也正是此时,潘玉良开始了她的艺术之路。潘赞化经常外出奔波,潘玉良有很多时候自己在家偷偷观摩当时在刘海粟的美专任教的邻居洪野做画,自己临摹,很快显露出绘画天赋。后来潘赞化在陈独秀等人的劝说下,1918年让潘玉良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接受专业艺术教育,师从朱屺瞻、王济远学习油画。1921年她又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和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直至1923年,她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同窗。两年后,得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康马蒂教授的赏识,成为该院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相继在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先后与王济远、庞薰琴、徐悲鸿等名家共事。1937年,潘玉良重返法国,再未回国,直到1977年在巴黎去世。

潘玉良作品《瓶花与少女》
出于对潘赞化的感情,潘玉良其实出国后一直想着回去,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回去,到1960年潘赞化病逝,她也就打消了回国的念头。潘玉良在法国恪守了三条:不谈恋爱,不入法国籍,不和画廊签约--她要忠于对潘赞化的感情,也忠于自己做为一个艺术家的独立性,虽然潘玉良之后又与王守义成为生活伴侣,不过一直没有正式结婚,直到她在法国病逝,她的心里也一直没有忘记潘赞化,她去世后人们在她的遗物中发现有两件东西,一个是嵌有她与潘赞化的照片鸡心首饰,另一个是当年她出国时潘赞化送给她的一块怀表。
也许是上天自有安排,若不是遇到了潘赞化,她不会走出妓院,更不会走上艺术之路。也因为潘对她的爱,她不得不客居他乡,无法触及的爱情,使她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将她浓浓的情感和独立坚强的思想都融入到了她的绘画世界中,因此她在绘画方面造诣颇深,对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等艺术题材均无所不精,尤其是油画更成为潘玉良的一个标志性画种,她将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绚烂的色彩里展露无遗。潘玉良旅法40余年,最终客逝巴黎,却依然对祖国家人念念不忘,按其遗愿将4000余件作品捐赠给安徽博物院,把一颗游子的心安放回生她养她的家乡,获得魂归故里的圆满结局。
编辑:张辉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