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基金:市场略显杂乱 初生遭劫尚待续集
集资950万元投资艺术品基金,2014年到期却只剩下一成本金—近期的一则极端案例引发了外界对艺术品基金兑付问题的关注。从艺术品基金开始兴起的2007年至2011年鼎盛期,全国发行了至少50只艺术品基金。在首轮艺术品基金中,基金到期后的还款来源或来自直接出售艺术品所得,或来源于信托计划中的还款承诺方。但因为众多艺术品基金刚好在市场的顶峰期建仓,而在市场低谷期迎来集中兑付问题,再加上发行周期太短、退出方式太单一等先天难题,首轮艺术品基金鲜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随着首轮艺术品基金在2013年开始进入兑付周期,2013年下半年,第二轮艺术品基金悄悄来袭。“新的艺术品基金吸取了过往的经验教训,将投资回报期从2年延长至5年甚至10年,并开始尝试与专业艺术机构联手。不再只是通过拍卖市场快进快出,而是通过寻找有潜力的艺术家,耐心培植投资机会。募资方式以私募为主。”一业内人士表示。
艺术品私募基金兴起
事实上,早期的艺术品基金,多以信托计划的形式出现。信托公司在发行艺术品投资信托计划时,都保证有最低收益率,甚至要求管理人对此提供担保,这也是信托模式受到投资人欢迎的原因。
而如今的艺术品基金,则以私募投资基金的形式更多。合伙企业法是这一模式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它主要通过第三方理财机构发行。相比信托,私募基金更加私密,资金募集是非公开的,投资门槛更高,投资人数也相对较少,通常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有一定比例投入,从而出资人和管理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会对管理者有更好的激励作用。
按照国际惯例,艺术品基金每年向投资者收取1.5%-5%之间的管理费用,或者再加上一定数额的申购费用(通常为0.25%或约定数额)。当投资回报率超过约定水准时,另外收取一定比例的分红。
由于艺术品没有所谓的“定价”,基金管理团队的艺术品交易价格很可能藏有猫腻。成本报价与实际价格之间的价差也就成为了基金管理人自己的潜在利润空间。艺术品市场快速成长的同时,还存在运作机制不健全、产业链不完善以及基金投资等相关金融产品的空缺,限制了这一市场的上升空间。相对个人投资者投资艺术品,艺术品私募基金有几大优势:
在投资价格方面,基金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艺术品。基金可以较大的资金一次性购买系列作品从而获得相应的折扣,或利用其广泛的网络直接通过一级市场进行交易。
较大的资金有利于组合投资,分散风险,且艺术品在大通胀环境中成为投机限制政策下的保值避难所。由于国内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宽松货币政策和持续外储对冲而造成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被持续推高,流动性过剩的后续效应开始对艺术品市场产生影响。而股市低迷和房地产限购等抑制投机的政策则使得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日益兴旺的艺术品市场。这种溢出效应使艺术品受到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市场略显杂乱
艺术品基金一诞生,便备受青睐。然而,由于艺术品的特殊性,艺术品市场在各种评鉴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艺术品基金这种更为“形而上”的事物更是面临诸多问题。
政策制度环境有待改善。目前的制度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权利确认体系不健全,艺术品交易过程中存在所有权不清晰的情况。尤其是在艺术品多人共有和艺术品质押的情况下,没有明确的权利登记确认机构,而委托公证或质押公证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造成艺术品交易市场混乱的原因之一。二是缺乏对艺术品真实身份、艺术品交易人等信息的登记信息平台,也缺乏对艺术品市场统一管理的监管机构。
艺术品拍卖市场仍显混乱。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混乱、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是主体发育与体系建设问题,此外还涉及诚信、评估鉴定、价格及监管体系等。艺术品拍卖的监管法规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使政府管理部门对艺术品拍卖的监管在艺术交易领域中失灵。同时,拍卖行业不仅缺乏专业人才,还存在二级市场热、一级市场冷的倒挂局面,使得画廊等市场主体发展困难。
艺术品鉴定评估缺乏权威,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虽然很多机构提供艺术品的鉴别服务和估值服务,但其权威性常受到质疑,使得中国书画、古玩等艺术品在国际市场销售不畅,价格不高。
未来艺术品基金的管理者,首先应是艺术家或管理团队里有能够把握市场、辨别真伪的专业人才。其次,其运作应更加规范,以实现艺术品投资的增值服务。在艺术品这个另类投资市场上,讲究身份及血统,谁有可靠的渠道、科学的评估鉴定,而且善于投资运作,谁就能有最强的公信力、发言权,从中脱颖而出。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