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629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百姓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开始重视文化消费和精神追求。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中,也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上做出了规划。
在文化事业中,美术馆、博物馆作为公众事业单位,为百姓提供文化、精神需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范迪安认为享受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衣食住行、更幸福地生活。同时范迪安也表示,政府应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大地支持。
普及文化是社会健康的血脉
记者:现在,有很多老百姓愿意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观看展览,这是好现象。但是百姓的欣赏水平还不高,反映看不懂。您觉得我们怎么能做好文化知识普及?
范迪安:我认为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需要建立在文化的价值和功用上。这次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文化是民族血脉的概念,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上,有了新的认识。何谓血脉,他要使一个肌体不仅是健康的,还是强壮的,生生不息的。应该说文化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更加凸显出来。
记者:我观察到,中国美术馆免费参观以后,一方面参观人数变多了,但另一方面观展环境也有一定下降,您怎么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范迪安:免费带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低门槛,对于广大公众来说是很实在的惠民措施。免费之后观众总量变大,观众结构也变得更多元。亲子观众、青年学生变得更多了,这是一个可喜的情况。如你有言,确实观展人数过多会对观展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尽力把展览时间延长,更加科学布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美术馆的面积已经不能适应需求了,观众达到6000人时就基本饱和。现在正在政府“十二五”规划框架内,进行深化设计。
国内文化场馆内容苍白
记者:您觉得过去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存在哪些误区?
范迪安:从政府角度来说更应该推动文化政策落实,要使文化作用于民生。我们在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上还有很多误区,把文化看成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东西,没有把文化看成作用于整个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有机营养。
现在我们还是把加强文化作用放在口头上,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好像可以先有经济再有文化,先有物质形态建设再来精神层面建设。我们一直以来的观念都是先穿好衣服吃好饭再来享受文化,从没想过享用文化本身其实也能让人们以更好的方式吃好穿好。
记者:您认为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上,更应该重视哪些方面?
范迪安:这些年国家对博物馆、图书馆以及美术馆都投入了很多力量,虽然硬件设施建立起来了,但是专业队伍还不够,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高,服务内容苍白、单调,导致很多硬件条件不能实现它应有的示范。
记者:中国美术馆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范迪安:以中国美术馆来说,我们在服务内容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尽量优化展览安排,使我们的展览有比较高的质量。我们的观众不都是美术专家、美术爱好者,也不见得有专业的能力。如何让观众更好看懂展览,需要更多教育推广的手段。
我们在大型展览中都会提供导览,邀请专家作讲座,同时安排艺术家与观众见面会等方式。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观众不仅能够看懂作品,还有与画家交流的机会。
我们缺乏文化外交建设
记者:相比引进国外的展览,我们自己作品的展览“走出去”似乎并不多,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范迪安:相比“引进来”,“走出去”更加艰巨,困难比较多,需要各方面来多推动。
中国的美术文化,作为东方美术体系的重要代表,国际上是有所认识的。但当代创作成果,国际上了解的还不多。希望通过美术这种可视的艺术让国外看到我们文化传承的成果。其实中国的美术创作很活跃,优秀作品的比例也很高,但是往往“走出去”的途径比较狭窄,政府支持的力度相当有限。
记者:您认为我们文化“走出去”困难的症结在哪?
范迪安:首先,“走出去”是需要经费的,我们的经费还不够,西方不少国家有基金会专门支持,有专门的部门、机构推广。其次,对于文化外交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还很欠缺。再有,我们自身准备得也不够。如何让一个展览不仅能反映中国当代现状,也能具备国际对话的内涵,还需要更多努力。
记者:您觉得如何能让外国人更好了解我们的文化?
范迪安:我最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们现在对日本当局否定二战历史罪行,除了通过政治、外交渠道的反驳外,其实通过文化艺术的创作,同样能够深入人心,形成共同的舆论。
比如,一部《辛德勒的名单》在二战结束几十年之后,能够从人性的角度记录那段历史。所以我们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调动文艺手段,做得还不够。“走出去”不仅要展示我们自己的艺术特色,还要有当今世界共同的文化主题、共同关切的作品,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共鸣。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