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何桂彦:“日常之名”重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回顾和梳理
0条评论 2014-08-23 12:07:50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李璞

“2014成都第二届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策展人何桂彦接受99艺术网采访
“2014成都第二届蓝顶艺术节”主题展策展人何桂彦接受99艺术网采访

下月中旬,“2014成都第二届蓝顶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作为西南艺术区的典型代表,蓝顶已经走过了十一载。相较于去年"艺术家工作室"升级版的首届蓝顶艺术节,今年又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艺术盛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到了今年主题展的策展人何桂彦。

关于蓝顶艺术节主题展
 
99艺术网:近几年有关“日常”话题的展览活动及讨论一直在进行,作为本次蓝顶艺术节主题展《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及观念生成》的策展人,您是从何种角度阐释“日常之名”这一概念的呢?麻烦聊一下您的策展思路。
 
何桂彦:当时要在蓝顶艺术节做这个展览,考虑到蓝顶本身的重要性,以及这里聚集了那么多出色的艺术家。主题展交给我的时候,我更觉得应该是比较严肃的一个事情,同时我也想主题展能涉猎到当代艺术一些比较重要的话题。为什么最后锁定“日常之名”,简单地说当代艺术的日常性可能会体现在比较多的方面,比如说我们日常的物品,日常的行为,日常的观念,以及日常的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中国人的智慧,只要跟日常发生关系的作品可能就在我们这样一个主题范围当中。当然,考虑到一个展览总体的策划,我想日常作为一种话题能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进行表述,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这种观念的形成在过去三十年当中有一个线性的轨迹,比如八十年代是一种什么状态,九十年代的情况又是怎样,今天跟日常相关系的创作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因此在展览的策划上,我们就要做到文献上的考虑,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展览是历史性的回顾和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八十年代会涉及到吴山专的文献,像他在85-87年做的“红色幽默”系列,九十年代初涉及到张培力老师的《水-辞海标准版》,比如新闻联播的女主播用标准的普通话是一本辞海里边的文字,包括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也包括像徐震在九十年代末做的一件观念影像作品《彩虹》,一个人不断用手抽他的背直到呈现打红的状态。这种物理行为背后,这种日常行为背后隐含了一种暴力,一种权力,这一部分是一个历史线性的脉络。展览部分90%都是当下一些跟日常媒介、行为、观念相关系的一些作品,大概有这么两个部分组成。
 
99艺术网: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您是如何考虑的?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了当代艺术的哪一些面貌?
 
何桂彦:因为这个展览有一个时间线性背景,所以我考虑会邀请一部分老的艺术家,所谓老的艺术家也不一定指年龄,而是说他们的创作中就有这样的作品在这个时间和线性的某一个结点上产生过意义。比如说张培力老师的《水-辞海标准版》,比如说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这些作品在我们这个展览的构架当中是产生过影响和作用的。在艺术家的具体邀请中,我们老一代的艺术家梁绍基先生,绘画领域的谭平,装置当中的沈少民,这些属于相对年龄比较长的艺术家。年轻的像焦兴涛、谭勋、李勇政等一些本土的艺术家,更年轻的像成都本地的文豪、郑菁,还有青岛的雕塑家雷虹,可谓老中青都囊括其中。与此同时在媒介上也比较丰富,不仅仅是有架上绘画,像谭平、曾浩、康剑飞、杨茂源、陈文波等艺术家,还有雕塑、装置等一些综合媒介性的作品,同时又有线性的历史背景做参照,但更多的作品是跟当下发生关系的。
 
99艺术网:这次的参展作品有没有“新水墨”?
 
何桂彦:这次展览没有太考虑水墨艺术家的创作,不过这次我们也有邀请梁铨参展,本来还计划邀请四川艺术家李华生。但我邀请的这几位做水墨的艺术家跟当下热议的“新水墨”是两回事,我个人感觉现在的“新水墨”更多的是市场和资本的产物。
 
为什么邀请这两位艺术家呢,实际上是跟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水墨领域当中的实验水墨的创作息息相关,换句话说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梁铨、李华生为代表的水墨艺术家在强调这种日常实践,这种日常经验已经成为他们作品意义的一部分。梁铨作品中使用的那些茶垢,就是一种拼贴的方法运用了我们生活中碎片化的媒介,它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所以他仍然是从日常的角度去解释。李华生在创作作品时会给自己的作品设定一个时间,比如说1998年2月到4月的某一个时间段,当然我们最后看到的是一张水墨画,但他把创作过程的时间性转化过来。03年,高名潞老师策划过极多主义的展览,实际上就是水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当中这种时间性具有日常化的意义是什么,类似于我们的修禅,修禅需要的是每天都有一种非常强的仪式,但是也非常生活化的东西,他要在这些水墨创作中能体现日常经验。
 
99艺术网:在展览的策划过程中,您是如何考虑将主题展与整个蓝顶、成都本土发生关联?
 
何桂彦:当时跟蓝顶艺术委员会专家在聊的时候,蓝顶艺术节是一个结构性的东西,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对我这块的一个要求其实也比较明确,就是在当代艺术领域。所以我在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个人还是以当代的这样一个范畴来呈现今天的一种创作状态,这个项目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同时也没有太多地考虑它跟其他的项目之间的联系。在一个结构性的活动当中,每一个项目应该相反是越独立,相反才能跟其他领域形成一种互补和对话,才能既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在整体当中发挥它的意义,所以我这个项目尽可能是在一个历史的上下文和一个美术史的框架当中去构想,当然提出这次的主题,最后还得要等展览开幕以后,大家是不是认可这样一种方式,所以应该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就能看到最后的面貌了。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