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威廉·莫滕森的邪典情色摄影
0条评论 2014-08-27 15:42:43 来源:vice 作者:拉里·莱托

他在摄影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错视效果,这也是莫滕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作品的标签上写明了这些是照片,但若没有文字说明,常人真的很难分辨它们是不是绘画。看上去,它们两者都像,但又都不像。数年之后,我才终于理解,这些图像是许多元素的混合集中,而摄影只是原始素材,通过一系列艰深而晦涩的技术加工,才最终成为莫滕森那种独一无二的叙事性画面。

在最初邂逅莫滕森作品之后,我一直对其魂牵梦萦。5年之后,命运的第二次偶遇又叩响了我的门。我在一家心爱的二手书店里偶然发现了一本彩印摄影集,正是莫滕森在1936年出版的传奇之书《怪物与圣母》(Monsters & Madonnas),那本是莫滕森死后两年(1967年)的再版。在书后的扉页上,我惊喜地发现,还有更多莫滕森作品的出版物亟待发掘。

于是,《怪物与圣母》成了我收藏的第一本莫滕森作品集。我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才终于找齐他的全部出版物,一共9本书,加上所有在当时的摄影杂志上刊登过的文章(有一百多篇,而且没有一份完整的作品清单,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找全了没有)。我开始频繁地查看报纸,各种会议和活动里也经常能发现我的身影——比如说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我去那里就是为了寻找有没有公开出售的莫滕森的书,或者一张相片也行。

随着我藏书的增加,我怀着朝圣者一般的心情将它们一一读毕,但却觉得自己仍然对他知之甚少。他的一生经历成谜。我仔细研究了A.D.Coleman写的关于莫滕森是如何被纽霍尔、亚当斯等人打压的,才明白为什么摄影史书籍里对他鲜有提及。我甚至翻烂了负责那次展览的Deborah Irmas和洛杉矶创意摄影中心的小册子。但是,我能找到的所有莫滕森生平信息都相差无几,基本都是来源于他那本《视像的控制》(The Command to Look)中的一段简要的自传。除了这些,好像就没有其他资料了。威廉·莫滕森似乎比任何人都要神秘莫测。

我的目标明晰起来。面对这个给我带来如此重大影响的艺术家,我必须弄清楚他的生平经历。除了忙自己的摄影事业,我还抽时间去那些他可能会留下踪迹的地方游览:犹他州的帕克城和盐湖城(他在那里出生和长大)、离我家几英里的好莱坞(早期他在那里磨练摄影技术)、加州的拉古纳海滩(他曾在那里居住教学)、还有亚利桑那州的图森(他的档案存放在那里的创意摄影中心)。

自1980年那次展览过后的数十年,我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研究莫滕森的生平和成就。简而言之,我得到的成果如下:

他是一位天赋异禀的艺术家,受过良好训练。一开始,他有志于绘画,后来又想当个版画家,不过最终还是折服于摄影的魅力。他头脑精明,仔细研究过好莱坞的公关手段,知道如何操纵别人对他的看法。他发挥自己的才干,在艺术界成了名人。

20世纪30年代期间,通过出书,发表文章(与他的天才朋友兼模特George Dunham联合署名)和摄影作品,他赢得了一些声誉,成为界内最吃香的摄影师和作家之一。同时,他又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创立了个人品牌。这是第一次有艺术家这么干。

尽管其作品基于19世纪象征主义的浪漫派艺术,莫滕森的线条和构图却有着现代主义感,他如同后现代主义者一样,对摄影的符号学意义也充满兴趣。他是美国的第一位探索怪诞美感的视觉艺术家,把摄影的常规概念延伸到从未有过的疆界。此举也激怒了他的反对者们,最终使他在摄影史上销声匿迹。

但也有好的一面,所有这些因素反而使莫滕森在死后受到了更多重视。尽管在20世纪早期,反对的力量使他变得边缘化,但他独一无二的视角和技巧,还是开启了21世纪摄影变革新的篇章。

30年前在画廊的不期而遇,使我的人生重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对自身、对摄影、对威廉·莫滕森的世界,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生命中有许多扇门等待我们去开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伸出手,大胆将它们推开。

编辑:黄亚琼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