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1865-1955)景山夕眺、秋山小景
纸本立轴 120×40cm约4.3平尺 125×40cm约4.5平尺
RMB:2,800,000-3,500,000
《景山夕眺》图为黄宾虹中早期精品。图中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草木茂盛挺拔,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致。远山弥浓着氤氲的烟雾,似一缕轻岚在山谷中白纱一般地流动,又似一曲雄壮昂扬的旋律,在、峭壁与丛林中冲撞奔突,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钤印“高蹈独往萧然自得”取自晋葛洪的《抱朴子·刺骄》,表达画家超以象外、无拘无束的山水意境。绘画中融入书法的精神,如张旭一般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抒发自由,臻入化境,如此高超的画技,令观赏者赞叹不已。
黄宾虹的《秋山小景》完成于“白宾虹”向“黑宾虹”转变阶段。画家运用“之”字形平远式构图,把沉郁的山水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纵深、怡然的神韵;中景用湿淡墨绘山石山脚,干淡墨皴擦水纹,了然明晰地区分出了山形的大小,远近以及其阴阳向背。山头以披麻皴法为主,点皴补气。杂树草木则施以点染,笔笔分明,层次丰富;远景用米式山水写意,暖色晕染,水墨淋漓,用笔醇厚,与前景、中景的淡赭石相得益彰,同谱一片秋意。《秋山小景图》整体画面开合有度,笔墨风格腴润,婉转秀逸,给观者带来质朴无华的境界。
齐白石(1864-1957)墨梅蝶
纸本镜心1930年作 89×44cm约3.5平尺
RMB:1,000,000-1,200,000
齐白石一生都十分喜欢绘制梅花,在完成了“衰年变法”后,他一扫画面中的“凡格”极力追求“超凡之趣”,使笔墨获得了一片自由的天地。齐白石用凝重的金石笔法写出梅花的枝干,浓墨纵横间用梅花枝干的结构划定了画面布局,用笔凝练、老钝、变化多端,枯笔皴擦,潇洒写意的墨梅造型了然于心;湿笔勾勒梅花造型,配浓墨点染花心,墨色变化丰富,十分耐看;画面右上角一只墨蝶翩翩而至,仿佛在初春里闻到了四溢的花香,在冬去春来的时节造访者这冷艳高节、孤清傲寒的君子,蝴蝶简练的用笔下,画家不忘细节的修饰,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蝶戏梅间的场景;曲折、扭转的枝干中散点晕染,增加了枝干的厚度和画面的丰富性。《墨梅蝶》整体笔墨老辣、灵动、虚实相生之道十分考究。
齐白石(1863-1957)双喜
纸本立轴 130×33cm约3.9平尺
RMB:500,000-600,000
画中两只喜鹊相顾而言,姿态各异,从画题与我们的认知可知,喜鹊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直是吉祥题材,有喜鹊先鸣,必多吉事。白石老人通过所描绘对象极其生动而又传神的捕捉,体现了作品的生动性与画面的丰富感。白石老人画的松树是马尾松,亦叫“五须松”。老人画松杆用侧锋笔,用很大力量描绘,所以能表现得粗厚雄健。画枝用中锋笔,笔笔有劲,全用焦墨,姿态雄矫。枝上画有松塔,浓淡阴阳很有立体感。画松针尤见功夫,用长锋坚硬的笔,每笔都是中锋见力,用铁线篆法,作下垂的样子,松针密密重重,繁而不乱,笔笔都有交代。细看起来,真像微风吹动,松针摇摆不定的样子。
2007年,为了纪念这位艺坛巨擘逝世50周年,中国国家画院和书画杂志社共同主办了"造化神功——齐白石艺术展"。此副《双喜》就在展出之列,作品熠熠生辉,可览名家之艺术风采。
徐悲鸿(1895-1953)双喜图
纸本立轴1946年作 80×34cm约2.4平尺
RMB:300,000-400,000
喜鹊是徐悲鸿最擅长的禽鸟形象之一,同他笔下的其它生灵一样,笔墨中洋溢着了强烈的生命气息。此画是徐悲鸿众多喜鹊图中之一,画面简洁却不失为精品。双鹊在枝上回首伫足,一派春天的生机。画家以没骨笔法写出喜鹊羽毛丰满光亮的质感,生动逼真,水墨色彩巧妙融合,技法纯熟,韵趣天成。以书法行笔勾出树干,配合水墨晕染,浑然天成。由于徐悲鸿具有比较扎实的素描功底。因此画面中的物象都具有明确的光影关系。画家又以轻松的笔墨勾染出树叶,施以淡彩。树叶又俯又仰,有浓有淡,有疏有密,布局和谐自然,富于变化。
此幅画作上钤有“曼士珍藏”乃新加坡著名书画收藏大家“百扇斋主”黄曼士的收藏印。1925年,徐悲鸿在法国读书时境遇窘迫,好友福建教育厅厅长黄孟圭把徐悲鸿托付给自己在新加坡的二弟黄曼士,徐悲鸿得以在最困难的时候摆脱困境,并与黄曼士结下深厚情谊,视为“平生第一知己”,尊称黄氏为二哥。从1925年到1942年期间,徐悲鸿曾多次到新加坡,都是住在黄家位于芽笼35巷的江夏堂。黄曼士和徐悲鸿,可谓新加坡美术界的前驱,而二人的惺惺相惜、契若金兰,也成为一段艺坛佳话,令后人无不向往。此作另由陈之初题写签条。陈之初与徐悲鸿乃知交,悲鸿在星洲逗留期间,彼此过从甚密,徐氏作品亦为其“香雪庄”收藏重点,本幅即其一。这幅双喜图堪称徐悲鸿与南洋藏家交往的生动见证,可谓珍贵。
徐悲鸿(1895-1953)鸴斯图
纸本立轴 66×36cm约2.1平尺
RMB:400,000-500,000
画中鸴斯,取材来源于《诗经》中的记载,羽翼丰满,停驻枝头。徐悲鸿所绘花鸟,造型和形态都相当准确逼真,结构严谨合理;运用细笔的中锋线条,显得流畅自如,洒脱自然;画家在设色时将西画的明暗法运用到其创作之中去,墨色纯净爽然,浓淡自如,自然得体,极富透明感和真实感。画面中描绘的花鸟形象生动且传神,自然融汇,浑然一体。
潘天寿(1897-1971)水墨菊石
纸本立轴1939年作 69×47cm约2.9平尺
RMB:1,500,000-1,800,000
《水墨菊石》作于1939年,全幅以水墨为之,落笔大胆泼辣,又能细心收拾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此画布局造险而破险,墨菊与墨竹一枝斜出,用笔简洁有力,线条极为刚健墨菊只以笔勾形,色彩单纯而不单调,苍古凝练不失菊花的气节之美。墨竹叶枝的穿插平衡了画面的粗细线条与墨色的对比,使画面有了灵动的生机。淡墨勾勒湖石强悍而有控制,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题于画面上方的自作诗句很好的调整了整个画面的格局,具有金石味的书法与画面所写诸物完美契合,又承转了斜出墨竹与墨菊在画面中所营造的“险格”,使整个画面变得平衡、和谐。
此作原由香港著名实业家、书画文物藏家霍宗杰先生珍藏,霍先生收藏广泛,尤以齐白石、张大千的精品为多,但其笥中潘天寿的作品尤为少见,此幅精品力作可见珍贵。
傅抱石(1904-1965)观瀑听泉
纸本镜心1962年作 137×34cm约4.2平尺
RMB:2,800,000-3,500,000
傅抱石最爱描绘高士观瀑的题材,他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许多泉瀑内容的作品,《观瀑听泉》完成于1962年,这个阶段也是抱石先生艺术最为成熟的时期。画中纵向构图,山势奇绝,古朴苍劲,巍峨挺拔,一道凌空飞瀑高悬,隐秘若现;画面中巧妙的留白,气贯天地,水帘直下,磅礴绵延,观者好似能听见奔腾的飞瀑,潺潺的水流,意象万千。山脚一处闲庭,依山而建,亭后茂林修竹,松荫植被,郁郁葱葱,草亭中一位高士凭栏观瀑,他侧耳倾听,其情悠然,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状。左右两侧留有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及萧平的题跋。画作右下角钤印“往往醉后”可见是画家得意之作,挥洒的笔墨显示了画家作画时胸中丘壑奔泻于纸上之情。
北京匡时2014年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9月15日—9月16日
拍卖:9月17日—9月18日
地点:北京好苑建国酒店(建国门内大街17号)
拍卖日程:
9月17日星期三
书画厅
09:30小品扇画专场
11:00近现代书画专场
18:00近现代书画精品专场
瓷杂厅
12:30清韵——茶香道具专场
14:00瓷玉工艺品专场
9月18日星期四
书画厅
09:30当代水墨专场
11:00百年遗墨专场
16:00古代书画专场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