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很早就被提出的一项战略,但这一战略的阳光似乎从来就未曾照进过看似犄角旮旯的文物保护领域。
近年来,国内各地因文化开发与利用所产生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以拆带建重修阿房宫,梁思成、林微因旧居被拆……这些打着各色文物保护、文物开发旗号的城市行为让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消费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直至发展到今日的对文物古迹保护动机的信任危机。
“文物古迹保护”等于“拆了重建”思维的“渐入人心”实在算不上什么光彩的事情,但就是在如此饱受质疑与非议的大环境之下,关于文物古迹的开发脚步却也从未停止过。
近日,西安一处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即将实现“现代化”的消息在网络上再次引发了关于文物保护与开发的热议。消息说,“已有600多年历史的西安古城墙,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然而就在最近,有网友发现,有人正在西安古城墙南门月城里面修钢架电梯,地面的砖已被破坏。目前,西安市文物局已经证实此事,西安曲江城墙管委会曾申报修电梯方案,但资料不完备。西安市文物局将要求其立即停工。尽管电梯已被叫停,但眼下,一处城墙被部分拆除,地砖也被破坏,损失可谓惨重”。
总是被质疑的“先斩后奏”以及事后处罚再一次地出现在了西安古城墙的破坏事件当中,这不免让人对于事后处罚的力度产生了怀疑。作为已经存在过先例的事件,如果在过往的违法操作事件中,事后处罚的力度哪怕有过一次大到足以杀一儆百的程度,相信很多相似的案例就不会如此频繁的出现。
处罚力度的不足对此类事件的多发负有直接责任,同时,“旅游+文物+城市”以及以文物开发带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错误理念的长期盛行,也为文物古迹频遭破坏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支撑。多种因素的共同协作与努力让文物变成了“摇钱树”,也让这一全人类共有财产变成了某些人的个人财产。如此心理之下,对于文物的管理者而言,如何开发与利用甚至是拆是建是修是补也就全凭个人意愿了。
错误的文物保护认知让文物损坏事件频发,再加上一个看上去十分高大上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理由,更是让这些管理者变得肆无忌惮起来。“一切向钱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多方面辅助理论的加入无疑让所有的事件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金钱色彩。
批判与质疑不是解决文物损坏的最终办法,但每一次的事件总在批判与质疑声中结束而不是在强有力的制裁面前低头,一句简单的解释与道歉换来的却是文物古迹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样的处罚力度是不是太过于微小?
文物古迹开发的重点是保护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美的经济增长数据,如果单纯的只把这些文物当作换取经济产出的媒介,那么当这些媒介因为过度的开发与破坏而消失之后,是不是就要用凭吊或者是忘记的方式来纪念这些原本应该存在时间更为长久的文化财富?
财富并不一定代表着金钱,文化财富更不应该成为换取价值的利益交换筹码,是保护还是消费,莫要事后嗟叹才好。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