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化产业园如何打好“西南牌”?
0条评论
2014-09-09 09:27:3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婧
近年来,云南省文化产业增速明显,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份之一,文化产业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支柱产业。但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成熟度较低的文化产业,云南文化产业面临着投资活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市场不健全等问题。
在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方面,虽然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先天优势,但不同于文化产业发达的北上广深地区,偏居于西南一隅的云南省昆明市既没有产业优势,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其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记者采访了昆明市政商两界人士,倾听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经验。
“我们一定要走融合之路”
从昆明市中区金马碧鸡坊往西直行约2000米,有一处叫做“创库”的由弃置厂房改建的艺术主题社区,这里是比北京798艺术区发展还要早的文艺聚集地。创库又称“上河车间”,原来是昆明机模厂的生产车间,由于生产转型致使数千平方米的厂房闲置,部分工人下岗。2000年,艺术家叶永青、唐志刚等人通过与厂方的多次谈判,最终说服了厂方将这些车间和房屋出租给艺术家做工作室、设计室以及经营画廊、酒吧、餐厅等。创库随即成为昆明艺术家的聚集地,最多时曾有30多位艺术家在此成立工作室。创库还并兼具展览、休闲、餐饮功能,一度成为云南地区知名的艺术社区和先锋标志。但如今,还留在创库的艺术家只剩十几人,创库的发展陷入了停滞。
谈起创库从辉煌到没落的这段经历,昆明市五华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王迅感到十分可惜。究其原因,王迅认为,昆明文化产业欠成熟,现有的条件不足以支撑创库发展成类似于北京798艺术区这样单一型的文化园区。“昆明没有北京、上海那样的人才基础,不可能去复制北京、上海那种产业非常集中、单一的文化产业园区。我们要走的方向是融合,发展与科技相关联的文化产业,比如,微软(中国)在昆明有一个微软技术中心,他们开发了小语种翻译项目,也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贸易提供了技术支持。”
政府的手该伸多长?
五华区是昆明市文化遗存最集中同时也是文化产业最发达的一个区,去年五华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6亿元,占全区GDP的9.5%。但同时,五华区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去年该区GDP中,工业占比最重,达到57%,王迅介绍,五华区希望能继续提高文化产业所占比重,所以近年来已将转型重点放到了文化产业,将老工业区的厂房、楼宇进行腾笼换鸟,改造为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同时,在城市改造中也会腾出一部分土地,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土地来源。“虽然文化产业的利润可能比不上房地产,但是其回报是长久的。”
但是,要将一所废弃的工业厂区或老园区改造为一家具有产业和人才吸引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并非易事,也绝非单纯依靠政府行为就可以实现。
王迅以目前昆明正在着力发展的金鼎泛亚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为例,这一文化园区是由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与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文投集团”)于2011年签订合作协议,选址昆明市金鼎山片区联合建设的。该园区的基础是一个云南省知名的老科技园区,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其中很多企业在此办公十几年,现在要重新进行腾空,有些企业不愿意走,需要做大量动员和安置工作。“现在园区周边的废旧工厂也在做规划,我们的宗旨是不要着急,做好长期规划,以免未来还要进行第二次腾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之外,王迅不赞同政府过多地干涉园区本身的经营活动。“昆明原来的文化产业点很散,没有横向的联系,政府要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组织一系列活动,让这些企业相互融合,在政府搭好的这个平台上面发展。我们不希望政府这只手太深地介入,做到在企业有困难时背后有政府的支持,而不是政府去告诉企业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王迅说。
文化产业园区进入盈利3.0模式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究竟该如何经营的问题,上述金鼎泛亚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的运营方,云南文产金鼎投资运营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明勤认为,现在文化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经过了3次变化,已经到了3.0时代。
杨明勤表示,文化产业园区的早期盈利模式主要是出租物业,通过租金赚取回报,这是1.0模式。这种盈利模式在早年土地成本很低时能够赢利,后来逐渐发展为2.0模式,即企业进驻园区后,园区运营管理方帮助其申请政府的扶持资金和各项补贴,从中赚取利润,本质上与前者没太大区别。
“文化产业园区的经营将盈利核心放在房租上已很不现实,现在各种商业中心、园区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单纯在房租上已没有明显优势。那么,如何吸引企业进来,让他们在我们这个平台上发展下去?我们主要考虑服务问题,这就是3.0模式。” 杨明勤说。
杨明勤介绍,金鼎泛亚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以广告业、创意设计业为核心产业,这类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大多较小,以中小企业为主,本身没有进行市场研测、版权维护、融资等能力,园区认为这正是机会,依托云南文投集团的资源优势,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提供相应服务。
“比如,市场上出现创意设计的盗版产品后,企业自身很难有精力去维权,我们就会帮助企业进行相应的版权保护工作。每个企业出一点钱,园区平台也出一点钱,维权成本降低了,统一请一家律师事务所就行。” 杨明勤举例,“我们马上还要与云南大学签约,帮助企业研究市场化问题。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没有能力成立单独的市场研测部门,那么园区成立一个平台,统一为企业解决这个问题, 平均下来企业所要支付的成本并不算高。”
同时,依托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的独特优势,该园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天使基金、VC、PE等文化金融服务形式,孵化创意小微企业,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云南文化的特点是丰富,这里有2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都很强,但同时也很分散,怎么让他们集中到园区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杨明勤说,“而这些民族的文化、艺术要转换为产品时缺少一个桥梁,就是设计。我们正在考虑牵头成立一个设计师联盟,为这些小微企业提供设计渠道,企业向设计师分成,这样双方都受益。”
杨明勤说他前不久接待了一位来自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的刺绣公司老板,他的公司有腾冲当地的原材料和刺绣手艺最好的艺人,但其设计可能不符合北方、江浙一带的审美,询问园区是否能帮忙改良产品设计。“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不仅让设计师水平提高,被市场认可,同时也让民族刺绣水平提高,也让云南特色文化产品在全国流通。” 杨明勤说。
编辑:孙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