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Whitaker
RoseLee Goldberg
Roxanna Zarnegar
Sarah McCrory
Sue Stoffel
蔡金青(Jinqing Caroline Cai)
林明珠(Pearl Lam)
Ada Ciniglio
Agnès Monplaisir
Alexandra Schwartz
Catinca Tabacaru
Naomi Beckwith
Doreen Remen
Dorsey Waxter
Leila Heller
Lisa Dennison
Margaret Harrison
Maria Baibakova
Marilyn Minter
Michelle Grabner
性别歧视的现象(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在全世界都十分猖獗:从公司大堂,到走道,再到办公室隔间,性别问题无处不在。艺术界也是如此:无数艺术展中女性艺术家的缺失;在拍卖场中赢得拍品的也总都是男性;而性别歧视的现象在艺术学校内也在生根发芽……
相较于其他的创意产业,似乎艺术界呈现的状态是:不论是何性别,你都可以在赚钱的同时做你自己。但是事实也是如此吗?艺术界的女性真的会被对手尊重并被视作有价值的竞争者吗?
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艺术界的女性藏家、艺术商、策展人、广告人和艺术家们,试图在这一问题上找到答案:“艺术界存在性别歧视吗?”
如果单从一些数据上来看这个问题(从女性博物馆馆长数量、薪水高低、产假等方面来看),性别歧视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我也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纽约那些新兴的艺术机构和长青画廊的领导人都是女性。这些艺术机构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不断地给这座城市注入活力,使得纽约作为世界文化之都的地位屹立不倒。这多少说明了女性在塑造文化方面的远见和在艺术方面的决断力。我可以感觉到女性在艺术界得到了释放,并且她们的表现一天比一天好。她们不需要别人告诉她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我看来性别歧视不存在。
——RoseLeeGoldberg,艺术机构Performa的创始人
我们现在仍然在讨论这个问题就说明了女性在艺术界被歧视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女性艺术家的身影仍然在博物馆和画廊中都不易见到。《纽约时报》去年三月报道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型美术馆中仅有四分之一的参展人是女性,而她们的薪资仅占她们同事的三分之一还不到。显而易见,其中的问题在于:对于女性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来说,这是否是一个长期歧视的过程?是否女性因为在面对需要生儿育女等问题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她们的职业规划了?
——LisaDennison,苏富比拍卖北美和南美区主席;前古根汉姆博物馆馆长
对于这个概念,我想,如果有一天社会不再性别平等,那么这些体制内的结构也不再平等。除去那些不愉快的个人经历,我想一些数据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显而易见: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是女性,但是能够办个展的女性艺术家远远少于百分之五十。很巧的是,我只在女性馆长手下工作过,但她们领导的这些机构年度预算只有1500万美金,甚至更少,这给这些女性领导者的职业发展造成了无形的壁垒。性别歧视的问题不仅仅简单靠减少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就能解决,这还关乎到男女性别双方对于彼此期待值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被评估。
——NaomiBeckwith,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
坐在拍卖会现场我常常发觉存在这个现象:我身边的人很少有女性。从藏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个市场仍然以男性为中心。
——MariaBaibakova,Baibakova艺术项目创始人
哈哈哈……这和问“教皇信天主教吗”有什么区别?
——MarilynMinter,艺术家
简单来说,艺术界的主流不会容忍就性别平等问题而放慢脚步的人。
——MichelleGrabner,艺术家,2014年惠特尼双年展策展人
遗憾的是,我的回答是艺术界是存在歧视的。最高价的艺术品仍然是男性艺术家创作的。同样地,代理这些高价艺术品的艺术商也非女性。
——AgnèsMonplaisir,AgnèsMonplaisir画廊
我觉得艺术界的性别歧视是必然存在的。虽然有许多成功的画廊都在培养女性艺术家,但当我们看到拍卖行的成交记录时会发现,这里只有相当少的关于女性艺术家的成交记录。贾斯培·琼斯(JasperJohns)身为在世男性艺术家,作品成交价达到了2860万美元,然而对于最畅销的女性艺术家琼安·米契儿(JoanMitchell)的作品来说,最高的一件作品成交价仅为1190万美元。
——LeilaHeller,LeilaHeller画廊主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性别歧视不如20年前那么明显了,但这也不意味着这个问题被彻底消除了。我是美国艺术商协会继LucyMitchell-Innes后的第二任女性主席,并且我与我的搭档JohnVanDoren也有了一家画廊。这也是进步!
——DorseyWaxter,美国艺术商协会主席
四个字:杰夫·昆斯(JeffKoons)。
——RoxannaZarnegar,artnet线上拍卖高级副总裁
当我思考性别歧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意识到我通常不会特意去想这个人是男性还是女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擅长做什么。当然了,虽然如今比以往有了更多的画廊开始关注女性,而且有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是女性,性别歧视的问题还是广泛存在着,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只需要看看男女艺术家的拍卖纪录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有多少双年展的总监是男性?有多少博物馆、艺术机构、基金会由男性领导?谁执掌拍卖行?男人。
——林明珠(PearlLam),林明珠画廊
如果看看那些客观数据……谁能否认呢?我一直听到关于炙手可热的男性艺术家的新闻。我手头的男性艺术家的作品显然更容易卖出,并且我是艺博会上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廊主之一。但是,从主观角度来说,我没有感到性别歧视。我从没感觉我被特殊对待,也没有觉得我因为身为女性而丧失工作机会……如果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出发考虑的话,这个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
——CatincaTabacaru,CatincaTabacaru画廊
尽管如今有大量的女性从事艺术行业,但是当谈到最知名的艺术家名字时,大多数的名字还是男性艺术家。如果我们不对艺术行业内的性别歧视问题加以重视的话,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
——DoreenRemen,艺术创作基金(ArtProductionFund)联合创始人
对,我认为性别歧视问题在当今艺术界仍然存在。这使得像ArtTable这样的组织的职责显得尤其重要——推广女性艺术家,提高女性在艺术界的领导地位。艺术界的现状是:96%在博物馆展出的当代艺术家是男性【参考游击队女孩(GuerrillaGirls)的研究报告】。尽管在策展和艺术行政的职位上,女性从业者的数量有显著提升,但是无疑在艺术界男女平等的问题上我们还有一条长路要走。
——AdaCiniglio,ArtTable执行总裁
我相信艺术界的每一个领域都缺乏女性的身影——从艺术家到艺术商到藏家;尤其在行业顶端缺乏女性从业者。这不仅仅是艺术界独有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我是个乐观主义者。
——蔡金青(JinqingCarolineCai),佳士得拍卖中国区执行董事
是的,从各个层面上来讲性别歧视在艺术界都广泛存在——无论是从博物馆和画廊的管理者到画廊代理的女性艺术家的数量。只需要问问杰里?索特兹(JerrySaltz,《纽约杂志》资深评论家)艺术界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否严重。四肢纤长、巧舌如簧的女性画廊人?完美的例子。
——SueStoffel,StoffelARTS
尽管我本人没有在职场上遭遇过性别歧视,但这一领域有如此多的女性从业者,却只有少数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这的确值得质疑。这个问题始于这个行业的起步薪水很低,这导致劳动力和性别的不多元化。这也使得评判一个女性从业者是否优秀变得困难。这些低薪的从业者所得和她们的实际能力不相符,而这也对她们的职业发展不利。
——AmyWhitaker,女性艺术职业协会(ProfessionalOrganizationforWomenintheArts,POWarts)主席;苏富比学院艺术商业系教员
尽管艺术界的性别歧视问题在过去十年间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女性在领导者的位置仍屈指可数,而新兴炙手可热的艺术家、策展人等又大多为男性。导致这个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女性处于高级职位的年纪和她们想要成立家庭的年纪产生了矛盾。而社会机制不站在女性这一边,特别是在美国,缺乏对于女性产假和照顾孩子的政策保护。此外,当今艺术界的大环境也对有小孩的女性从业者不友善。没有多少女性愿意离开他们的孩子数周飞去外地参加双年展或者艺博会,更不用提为了一个更高的职位离开家庭去另一个城市或国家了。
——AlexandraSchwartz,蒙特克莱尔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女性艺术职业协会指导委员
统计数据代表了一切。在几乎所有的群展中,女性参展艺术家在所有参展艺术家中的比例不到一半,除了那些是和女权主义有关的主题展览。全世界有很多女性艺术家在画廊名册里的位置仍十分靠后——这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同一个男性,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主导一场又一场大型双年展或是艺术机构展览的运作。在艺术领域里,解决两性平等的问题应该很容易:让展览/画廊/双年展/艺术机构中女性艺术家的参与度提高到至少50%就可以了。
——SarahMcCroy,英国格拉斯哥国际学院主任
作为一个在第三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崛起的先驱艺术家,我正目睹着第四次女权主义浪潮的兴起(我在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的《为妇女的权利而辩护》中看到了这样的可能性),经过粗略的观察,我认为第四次女权主义运动真的已经兴起了。2010,2012和2013年透纳奖得主全是女性,而在过去获得奖项的艺术家中,有24位男性获奖,但仅有6名女性获奖。我自己也在2013年赢得了北方艺术大奖(这个奖项被称为北方的“透纳奖”),这个奖项没有年龄限制——这和透纳奖的评选规则一样——所以这是一个对年龄没有歧视的奖项,然而,它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带有年龄歧视意味的事件。几乎所有的媒体,包括BBC,都对我得奖这件事情评价为“养老金领取者终获北方艺术奖项。”但是,曾经有不止一位男性艺术家在获得此奖时超过了50岁(虽然他们比我年轻一些),他们的年龄从来都不是媒体的关注点。对我来说,他们忽略了这个奖项所带来的荣耀和这个奖项的意义,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一位女性艺术家的年龄上。我随后又获得了保罗?哈姆林基金会为艺术家颁发的奖项,令我感激的是,再没有人就我的年龄或者性别说事了。
——MargaretHarrison,艺术家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