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是已经修建了122年还没有完工的圣家族大教堂的一个零头,是一位青涩少年成长为魅力大叔的青春岁月;对于中国的拍卖行业而言,则是由蹒跚起步到风头正劲的勇者无畏。
藏家、拍卖行、买家、拍卖师,是助推这条河流一浪高过一浪的四股暗流,相生相养。拍卖师像一条线,连着藏家的眼、买家的心,还把着拍卖行的钱袋子。提着一把小锤,他们走南闯北,几番问询,一声落锤,一件件拍品结识新的有缘人。
拍卖师也像调色板,融合了主持人的亲和力,法官的公正,还少不了绅士的气度才驾驭得了这项天生绅士的“买卖”。个人的第一双白手套,中国的第一件亿元拍品,几多风雨,一生成败,勾勒出拍卖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连环画。
每一场百分之百成交的拍卖会,拍卖行都会送拍卖师一双白手套作为感谢。一位顶尖的拍卖师,可能不会记得自己这一生得过多少双白手套,这些荣耀汇成一种大师气象,在他们口中反而云淡风轻。事实上,他所见证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才是这份职业给他最好的嘉奖。
翰海历史上第一位拍卖师王刚:
与时卷舒拍卖师的“中国特色”
大地将时间的转盘拨入盛夏。随着各地春拍陆续落幕,拍卖师王刚终于迎来了短暂的
休整,“下周还要去外地主持一场拍卖。”他把家从北京闹市区搬到郊区,想要多些安静。
保证高品质的睡眠,是拍卖师敬业精神的一个侧影。
在7月的一个上午,在他位于郊区的家中,王刚打开话匣子,便倒出一部中国拍卖史。
首秀“一流的拍品,二流的组织,三流的拍卖师”
王刚是中国第一批拍卖师,“白手套”的拥有者,也是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第一位拍卖师。如今,在新入行小辈的眼里,他的地位堪比“江湖大佬”。然而说起自己的曾经,王刚却笑谈“有点像赶鸭子上架”。
从黑龙江插队回来,王刚在北京市文物公司上班。几年后,不甘于安逸的他,选择了辞职,在新源里商场承包了两层店面,做起了最不受国营文物单位重视的古旧家具的生意,并赚到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桶金。1991年,王刚引入外资,成立“源顺工艺品有限公司”,并开上了自己的宝马车。
1992年,王刚看到了北京第一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两年后,北京市文物公司成立翰海拍卖行,资金、拍品都迅速到位后,拍卖师人选成为总经理秦公的烦心事儿。长相好、口才好、心态还得平和,最好还会说英语,左思右想,秦公将曾经的老部下王刚召到麾下。反复做思想工作,并给他半个月时间考虑,终于,王刚放下心理包袱,站到了翰海首届拍卖会的主持台上。
至今,王刚还记得,两层的保利剧院被挤得满满当当,其中九成是看客,一成是买家,而这些买家几乎全来自境外。听说估价两千的东西可能会以五万元卖掉,所以好多公司的人都来观摩。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场面,人气的爆棚也凸显了不少运营上的漏洞。一个记者在报道中这样总结当时的拍卖:一流的拍品,二流的组织,三流的拍卖师。
尽管后来鼎鼎大名,但当年首秀被说成“三流的拍卖师”至今仍是王刚心头的遗憾。“当时,国内刚跟着佳士得、苏富比照猫画虎,根本没有成熟的中国拍卖师可参照,都得靠自己摸索。”而随着越拍越多,在天赋、努力的合力下,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一个印象:拍卖师就要像王刚一样。
泾渭国际模式、自由职业模式、其他模式
目光穿过二十年落在当初的起点,令王刚首先感慨的,是中国拍卖师行业的三种不同模式。
“外国的拍卖师,大多只隶属于一家公司,比如苏富比、佳士得都不允许拍卖师兼职。而且他们在主持拍卖之外,还要身兼征集拍品、鉴定、招商等职责,独当一面。所以,国外的很多大拍卖师都是公司股东,与公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拍卖行业刚起步的时候,逐渐形成了三种模式:一种是国际模式,以嘉德为代表,专职在一个公司做;另一种是自由职业模式,在各个公司之间兼职;
还有一种是其他模式,拍卖师隶属于一家公司,平时在某一部门做具体工作,拍卖季时再上台主持拍卖,大部分公司属于这种模式。
当时只有六家文物类拍卖公司,也只有它们拥有自己的拍卖师。1996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藏品、专家、资金等问题都能解决,但拍卖师人员紧缺。“早年第一批拿到拍卖师证的只有125人,远远保证不了全国每家拍卖公司都有自己的拍卖师,于是就产生了‘借’这么一道中国式风景。”
20年来,王刚身份自由,可以接受任何一家拍卖行的邀请,每年主持的拍卖会超过60场,虽然劳累但也充实。“据我所知,现在只有个别拍卖公司的拍卖师是专属的,每年只负责本公司的拍卖会。”
在王刚看来,这三种中国特色模式可谓应运而生。一方面,由于不能给股权绑定成利益共同体,担心统筹负责一个门类后,拍卖师跳槽走人,公司的这个门类几年缓不过劲儿;另一方面也因为,现在中国的拍卖师很少有人能涵盖主持、征集、招商各个环节,难以独当一面。
回想起20年来的点点滴滴,王刚认为,自由人模式最为辛苦。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才能适应各家拍卖行的不同需求,才能让明年大拍人家还请你。“温饱没保证啊,简直就像临时工。”王刚开玩笑说。
高下舒服地卖,舒服地买,莫强求于人
“90年代我说要当拍卖师的时候,我的家人都没听说这职业。”王刚自己对秦公发出的邀请,第一反应也是拒绝,“拍的可都是文物宝贝,责任重大,我不能做我不了解的工作。”
而现在,他觉得世道变了。如今,人们只看到拍卖师风光的一面,好像站台上会说话就行。而且收入还不错,大多数人没看到背后激烈的竞争。
做一个好拍卖师不容易。拍卖师要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所了解,经济下滑,市场下滑;对艺术品市场有判断,今年流行佛像还是书画,哪个看涨;对卖家有了解,主流卖家基本都是哪些人,谁偏好什么东西,谁能承受多少价位;还要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有人举起手来就不放下,有人到了最后一口才猛地举手,“早落锤一秒可能就少了几百万,拍卖公司就少拿几十万佣金,这就是拍卖师的失职。”
“拍卖师在台上不是赤裸裸的叫卖,得卖得有品位。”王刚说,“拍卖更不能不强求于人,勉强加一口,可能导致三年内这件东西都卖不出去,三年内都缺少这类拍品,反而伤害了市场。舒服地卖,舒服地买,是拍卖师的素养。”
“当初与我一同入行的人,很多或者因为压力大不干了,或者被淘汰了,事实上,能够经常露脸儿的不超过十个。举个例子,全国一万多名拍卖师,每年一万多场拍卖会,并不是一人一场,而是有人能拍几十场,有人一场都没得拍。”
随着越来越多人涌入拍卖师大军,王刚感觉,拍卖师队伍的门槛越来越高,很多电台、电视台主持人都加入了,整个行业的素质提高了,但这并不代表工作能力就提高了,还需要后期不断提高。
里程碑2004年,民营企业家之年
一生中得过太多次白手套,王刚已经记不清第一次是哪一年哪一场。虽然每次都很激动,但几次之后,他更“清醒”了——白手套,其实是对整个拍卖公司的嘉奖,不能把荣耀归于自己。能够百分百拍出,征集、鉴定、招商、布展、主持肯定都得百分百尽力,拍卖师的作用最多只占到5%。
至今,从王刚手里拍出的回忆起点点滴滴,最让王刚难忘的是,2004年春拍,国画大师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拍出了6930万元的天价,创下了中国书画拍卖有史以来的最高价。这被王刚视作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书画原来都是几万、几百万,现在一下子上千万,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艺术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买家是南京的一位民营企业家,说明大陆的经济实力高度。从那以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一发不可收拾,几乎都是他们在买东西。要知道,中国第一场拍卖90%的买家都来自港澳台及国外,现在全世界各地举办的关于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会,参加竞拍的,80%—90%都是中国人。”
相比于早年,王刚认为近两年,买家理性多了,“以前抢着买,现在想着买。存世量多少?去年什么价,每年能增长10%吗?明年能卖多少钱?现在一般只有封面、封底,顶尖儿的东西才抢。”
同样被王刚察觉到的,还有买家动机的变化。
早年出现在拍卖市场的大多是收藏家,或者开店的。经过20年发展,艺术市场正变成市场行为,像股票一样的投资手段。王刚认为,这是正常趋势,但也让他担心。在早期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投资者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如果经济形势不好,投资者就像退潮一样把所有钱“拉”出去了,而真正的藏家已经买不起被推到高价的文物,市场将举步维艰,风险难控。
未来线上拍卖还有法律空白
近两年,线上拍卖来势汹汹,王刚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这不可避免。但首先面临着合法化的问题。《拍卖法》规定,拍卖必须是拍卖公司举行,而且必须有拍卖师。有些网站搞拍卖,但实际不具备拍卖公司法人资格,这是法律上的空白。
对于小件、低成本的拍品可以尝试线上拍卖,但对于重要拍品,不太现实,毕竟颜色、光线、重量等原因,上眼很重要,很多甚至得拿着放大镜来看,如果未来如果没有科技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鉴定仍是线上拍卖的瓶颈。“不论如何,我认为至少三四年之内,线上拍卖不会对中国主流拍卖师造成威胁。”
中国嘉德首席拍卖师张相佑:
遇见盛世收藏
高大、健壮,刚一亮相,亲和力就荡漾开来;浓眉、大眼,不动声色,目光里透着沉稳;干净、宽厚,娓娓道来,男中音的磁性直抵人心。在北京恒基中心中国嘉德的办公室中见到张相佑,几分钟之内,你便能理解20年前,中国嘉德公司为什么相中这匹千里马。
原本预计一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意犹未尽。拍卖师队伍的壮大,拍卖市场的冷暖变迁,在他淡然的讲述中,勾勒成画。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