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中国第一代拍卖师从何处来
艺术品鉴:您是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入行的拍卖师,可谓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那个时候的拍卖市场是怎么样的?
张相佑:中国人最早接触拍卖,可能是从电影《百万英镑》中:哦,原来拍卖是这么回事。中国第一代拍卖师几乎都是半路出家,根本没有科班这回事。大多数人也没听说过拍卖,算是当时的新兴行业。一件估价几万元的拍品最后以几倍、几十倍的价格成交,这种模式对国人来说不可思议。
艺术品鉴:作为当代拍卖师中的佼佼者,当初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加入了这样一个新兴行业?
张相佑:1993年5月18日,中国嘉德在北京长城饭店创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字头的股份制综合性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高德明先生是中国嘉德第一位拍卖师,也是国内第一位夺得白手套的拍卖师。
1994年,我在长城饭店旗下做旅游业务,从美国接受培训回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王总(王雁南,现任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嘉德投资副董事长)和寇总(寇勤,现任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兼CEO),被艺术品拍卖深深地吸引了。就这样,机缘巧合,再加上小时候我住在琉璃厂附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便接受中国嘉德召唤,成为中国嘉德的第二位拍卖师。
当时的培训就是看陈总(陈东升,中国嘉德创始人)从香港带回的佳士得、苏富比的拍卖录像带,请高德明先生给我上课,自己揣摩节奏感怎么把握、语言怎么组织,1994年10月,我就正式登台了。
艺术品鉴:90年代,中国的拍卖会什么样子?
张相佑:不像现在台上台下互动地非常自如,那时候,拍卖行、拍卖师、买家其实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相比于佳士得、苏富比,拍卖会总体节奏比较慢,整体不够流畅。
“大礼拜拍卖”——中国嘉德四季拍卖的前世
艺术品鉴:您第一次亮相是在“大礼拜拍卖”,这也是中国嘉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怎么产生的?
张相佑:事实上,在中国拍卖刚起步的时候,资产类拍卖、杂项拍卖比较多,专门做艺术品拍卖的比较少。因为前者门槛低、专业性低、资金要求也少,容易聚众。
1994年11月13日,中国嘉德就开发了面对普通人群的“大礼拜拍卖”,因为当时全国的休假制度是大小礼拜轮休,大礼拜休两天,小礼拜休一天,大礼拜举办拍卖参加的人更多,后来又改叫“周末拍卖会”、小拍。
我记得,第一场拍了13.8万元,大家都纷纷祝贺我“不错、不错”,与现在的拍卖会比起来,那时的成交额实在是不能算高。
艺术品鉴:当时上“周末拍卖会”的都是哪类拍品?
张相佑:征集到的第一件拍品是一套照相机,后来钱币、邮票、小件艺术品、照相机、彩电、录像机等都来了,这些拍卖品常以无底价的方式进行、自由竞价,现场非常热闹,吸引很多人参与。用这种办法,中国嘉德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很快,也填充了业务空当期。
坚持了10年后,2005年,中国嘉德把“小拍”调整为每三个月一次,正好一个季度,因此也称“嘉德四季”,在档次上实现了升级,摆脱了拍品低档杂乱的弊端,迈入了中型拍卖的类型。为了与中国嘉德的“春秋大拍”区别开来,在拍品遴选上有了自己的标准:“大名家的小品,小名家的精品”,算是大拍之外的“第二战场”。
宫灯拍卖——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拍卖会
艺术品鉴:中国嘉德历史上有一次非常传奇的宫灯拍卖,您当时在现场吗?
张相佑:在,1995年2月19日举办的宫灯拍卖,将“大礼拜拍卖”推向高潮。这对宫灯原先悬挂在举办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当时,围绕这对宫灯能不能拍还引起过激烈争论,最后在中国嘉德的游说下,北京市政府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同意以公益拍卖的稳妥形式举办。
因为拍品特殊,高德明先生主槌,我给他当助手。拍卖前,高先生宣布:“此项拍卖鉴于约定,只限于境内机构参与购买……北京市政府天安门地区管委会计划将本次宫灯拍卖的收入捐献给北京市贫困山区解决饮水问题,如果还有剩余,他们将剩余资金捐献给希望工程,此次拍卖将按无底价方式进行。”
艺术品鉴:现场气氛如何?参与竞拍的都是哪些人?
张相佑:这次拍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场叫价非常热烈,从10万、12万,100万、380万、500万、800万元直线攀升,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内,宫灯以1380万元成交,买家是一家民营企业。
第一次白手套——“大礼拜拍卖”的转折点
艺术品鉴:您还记得您第一次得白手套的情景吗?
张相佑:很幸运,1995年,入行不到一年多,我就得到了白手套。我记得,当时是“大礼拜拍卖”第一次拍艺术品专场,大约是75件艺术品。
那次拍卖安排在朝阳体育馆,百分百成交,拍了100多万,创了“大礼拜拍卖”的天价。这件事情震动了中国嘉德的管理层,公司看到了老百姓收藏艺术品的潜力,为之后的“嘉德四季”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这次白手套给了我很大信心,对职业的热爱也到了新的阶段,算是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这次之后,我就开始主持中国嘉德的春秋大拍了,主要拍古籍善本、珠宝玉器。
踏雪有痕——中国拍卖史的几座高峰
艺术品鉴:您的一生主持过1000多场拍卖会,经手11万件拍品,可否与我们分享几场您印象至深的拍卖?
张相佑:有几个小高峰令我十分难忘。2009年至2011年是其中之一,每年都有很重要的大作成交,无论对中国嘉德、对中国拍卖都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2010年,中国嘉德春拍开了夜场,有一场专场叫“借古开今”,可谓中国书画亿元时代的开始。张大千的《爱痕湖》是那一场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以800万起拍,落锤9000万,加上佣金总共1亿零80万元,创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价格纪录,也是张大千个人画作拍卖的价格纪录。
艺术品鉴:中国拍卖经过20多年发展,你认为为什么这几年亿元级拍品不断涌现?
张相佑: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与社会发展有关。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品被更多社会公众认识、认可,喜欢艺术品的人多了,加上投资性资金进的入,都是促成艺术品拍卖水涨船高的因素。
旭日东升——从求人来竞拍到全民收藏
艺术品鉴:拍卖师在场上最能洞察买家心态,您觉得,这些年,买家群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相佑:艺术品拍卖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人对拍卖不了解,有很大的疑惑和戒心。此外,很多收藏家对待自己的藏品更是像一位老朋友一样有感情,即使转手会赚很多钱,也不舍得出手。所以中国嘉德的文物征集一开始很艰难,询问的人多,真正委托的人少。中国嘉德当年为征集拍品,几乎是动用了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社会资源。
这个过程中,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榆、香港大收藏家张宗宪等热心人士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促进了早期市场的发展。
中国嘉德成立之初,国内的主要买家其实不是收藏圈里的人,以企业界人士居多。他们并不仅仅是收藏,还有投资的意思。当时的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价格还是偏低的,那时候一张油画才三五万元块钱,像陈逸飞、杨飞云这样的名家精品也就十万元左右,七八万元的更常见。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早期入场的这些企业家们绝对是成功的,他们当年买的油画现在动辄百万、千万元。
这些年,随着媒体的推广,人们逐渐意识到,艺术品不仅有收藏属性,还有保值、增值属性,小到邮票,大到瓷器,艺术品收藏在全社会掀起热潮,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艺术品鉴:中国拍卖走过二十年,有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有不少为人诟病的弊端,比如卖假、漏税、做局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您认为,这是市场未来将如何发展?
张相佑: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的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越来越规范。收藏与整体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品市场的未来充满曙光,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地位和价值也将不断提升。翰海拍卖师吴迪:拍台幽兰,女拍卖师的亮相吴迪,第三届“中拍杯”全国拍卖师大赛铜槌奖的获得者,也是该届比赛唯一夺槌的艺术品拍卖师,目前执业于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短短几年,她已跻身于一线拍卖师的行列,成为女拍卖师中的翘楚。
纵观近二十年,在拍台收放自如的大多是优雅的绅士。近些年,巾帼不让须眉,女性拍卖师的“优雅大气,明快亲和”也注入到行业中,印证了时代的发展。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播音主持出身的吴迪,转而职业拍卖,初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事实上,她经历过无数需要逾越的高山。
吴迪轻声讲起自己的故事:“最初选做拍卖这一行,是因为职业经历的缘故,内心有着很深的话筒情结。但过去在播音间并不面对人,自说自话;而拍卖现场的核心在于依托与来宾的交流互动,达成拍品的成交。这种转换让我调适了很长时间。”
2007年,吴迪入行,对她而言,拍卖是全新的领域,不断的观拍、学习、实践中使她不断成熟。她信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古训,每次执槌,都带着思考来完善,与按部就班的流水作业相比,这种成长注定会孕育出飞跃。技术根基夯实后,扫除匠气注入灵魂,是她不断追求的目标,她知道只有这样,拍台上的人才能立得起。
“每一次拍卖,都是三方对话”
这些年主槌艺术品拍卖,在吴迪手中敲出了许多重要拍品,也不乏整场成交的“白手套”美誉,事实上,对于大众热衷议论的白手套,她有自己的思考。
“对我而言,每件拍品都很重要。大小价位的区别,只是在于现场技术层面的处理。无论价位如何,都有它的受众群体,买卖双方都珍若拱璧。每一件拍品的拍卖过程,都是以我为媒介,拍品为主题的三方对话,愉悦的对话基础在于尊重,不会因为价位低而轻慢它。”
说到她印象最深的白手套,是2012年“阳光基金”慈善拍卖。因为红会事件,民众的的捐赠热情备受打击,之前媒体报道的几场慈善拍卖都成交清冷。那天,她在台上真挚地表达了对慈善的理解,带动大家体会在爱的阳光下施与受都能感受到的暖。结果令人欣喜,所有拍品都高价成交。孩子们一张张童真开怀的笑脸,成为她最珍视的白手套。
“因为山就在那里”
“世界拍卖复兴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中国拍卖行业创立至今,只有二十多年,非常年青。因为社会基本面不同,有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更多需要自己摸索。就艺术品拍卖而言,如今的中国市场已对世界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或许有些方面并未臻于成熟,但这所有都是一个过程。”谈起对中国拍卖行业的观察,吴迪在理性中不失乐观。
而对于女性拍卖师的发展,对她个人,她深信,“努力前行,纵然艰辛,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在她看来,攀登,有时是为了寻求凌绝顶的开阔,有时更是一种使命,“因为山就在那里!”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