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绘画中”虔行 中国美院美术馆隆重巨献国美86年油画发展成果
0条评论 2014-09-20 16:57:2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胤
2014年9月20日下午1时,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协办,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大型油画展览“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我们在绘画中:中油画国美之路”现场视频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140余位艺术家的300多幅作品,从当代绘画本体问题出发,试图用以身体之的绘画经验来唤醒式微的感受力,并将中国美院油画教学和实践指认成一条道路,该展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6周年以来首次全面的油画回顾展。
进入美术馆一层正中央,罗列展示着国美油画家们的画笔以及1928年蔡元培先生给林风眠写的信件手稿,讨论“以美育代宗教”,从此可以看出国美一代代艺术家们的艺术传承和信念。
此次展览分为 “担当”、“先锋”、“创格”、“体象”、“传习”五个版块,这五个版块互为语境、各自展开,又共同呈现出国美油画的不同面向。
“担当篇”回答“画什么” 呈现革命历史画主题性创作
“担当”,阐释油画作为艺术观和使命精神的核心思考,强调“天下关怀,救赎精神,普世悲情”,这是一条富于使命担当的长路。
在二十世纪艺术史上,油画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其意义远超乎一个画种的引入。油画进入中国,其所担当者甚重。作为国内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在建院之初,就秉承了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而以林风眠、吴大羽为首的国美第一代油画家们,正是这一思想的最重要的实践者。他们以现代美术教育创造时代艺术,以创作情感唤醒大众,以艺术精神启蒙社会,以“向着民众的艺术”再造民族精神。
在这个版块中,有我们时常在中学课本里看到的名家名画,饱含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呈现了著名艺术家林风眠的《人类的痛苦》、全山石代表作《英勇不屈》、黎冰鸿《南昌起义》、莫朴《入党宣誓》等经典之作,以及创作作品幕后的草图。
“创格篇”探究“怎么画”   个体如何独创艺术
“创格”,即创造品格。该版块主要探讨油画作为艺术语言的深度建构,强调“多元滋养,语言血统,写的激情”,这是一条艺术语言及其品格的深度构建的长路,追忆自创一格的艺术大师。
86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语言品格的不断建构,像一条有源有流的大河,一代代油画家们远涉重洋,将油画引入中国,与中国的时代生活连接在一起,与中国的文化精神连接在一起,孕育了油画语言的国美品格。
新世纪伊始,在图像媒体时代中,国美油画面对着“绘画何为?”这一新的时代课题。回顾这一条国美油画之路并聚焦于其绘画语言的创格,对今天的绘画来说至少有两个极富价值的重要特征:一是多元滋养,二是国美传统。这一版块中,集中呈现了林风眠的《渔获丰收》、吴大羽的《韵》之二、肖峰《娃娜大婶》等,也呈现了赵无极早期及代表性作品。国美的“创格”之路是给世界美术史做出过贡献的。  
“先锋篇”追问“为何而画”
“先锋”版块是指油画作为文化反思与批判的重要平台,强调“前卫潮头,趋新传统,转换活化”,这是一条文化反思与变革先锋的长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先锋。与“先锋”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有这样一些词汇:最新的、反叛性的、原创性的。
先锋运动强调艺术发生的语境,具有革命性、实验性和集群性;而艺术的先锋现象则往往伴随社会文化运动,以文化反思的方式建构起自身的意义。
在艺术史上,先锋艺术的战果之一就是将学院派打压为一个保守陈旧的贬义词。然而,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谱系,中国的先锋艺术毫无疑问地生发于学院的土壤,或者说“源于学院的学术砥砺”。
从1950年代初到1970年代末的新中国时期,这一阶段是学院先锋探索的拓展期,这一时期油画创作的主要思路是“民族遗产的研习与西方艺术的转化”。这种“转换与活化”不仅在吴冠中、苏天赐的中西艺术形式研究中生根发芽,还经由赵无极、朱德群等人带到法国,结出了抒情抽象表现主义的硕果;从1980年到1990年的“85新潮”时期,此阶段的先锋现象以鲜明的试验性和批判性为方向,体现出“反思与趋新”的特征;从1990年至今的新表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创作与教学进入新的探索期,以“会通融合与多维表现的综合运用”为其创作形式,呈现出“横站与居间”的思想姿态。
体象”反复探询“画是什么”
“体象”版块,描述油画作为本土关怀,复兴绘画的东方之路,强调“诗性脉络,境遇构成,体象生存”,这是一条对话哲思、重建体象的长路,体现绘画与哲思的碰撞,画家眼中的日常世界。通过直观,来调动身体所独具的生命融一性,这是绘画创作所以感人的秘密,也是中国诗性精神的重要内涵。
绘画的过程就是“体象”的过程。这一版块中,除了展示国美客座教授布列松的作品以及阿利卡《穿红色衬衫的自画像》、森·山方《楼梯 5》、司徒立《家居物事_静态》等作品之外,还集中展示了近20年来,国美油画系致力于推动的具象表现绘画研究成果。
另外作为文献补充,此次展览还专设特别版块传习篇和纪事篇。展览期间同时举办国内首次针对油画本体语言及其媒介和历史场域延展的国际论坛研讨。学术讨论分为四个专场,于9月20日至21日在浙江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分别举办。论坛邀请逾30位国内外重要的油画家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讨论油画的实践、视域和危机。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10月20日。
 
以下为展览期间的论坛明细:
论坛时间:2014年9月20日—2014年9月21日
第一场:国美之路:本体语言与本土重建
主持:许江、杨参军
嘉宾:肖锋、全山石、靳尚谊、詹建俊、钟涵、金一德、郑胜天、胡振宇、罗中立、韦尔申、尚扬、闻立鹏、杜健、闫振铎、杨飞云、孙景波、谢东明、刘巨德、刘小东、杨参军、孙景刚、焦小健、井士剑。
论题简介:中国美术学院从林风眠时代到今天,其绘画教学方法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基于对艺术前途的思考和当下处境的自省,这两者的⾼度结晶为中国美院的学术传统持续注入活力,并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美院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脉络。从“中西调和”到“两端深入”,从苏派的造型训练到社会主义民族化的现实探索,从博巴短训班到赵无极短训班,再到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通过回顾重访中国美院历史上重要的教学实践现场, 以体验中国油画本体语言的建立过程,以及一百多年来文化革新之路上,历经中西调和到本土重建的内在连贯。
地点:中国美院学术报告厅
时间:9月20日14:30—17:30
 
第二场:媒介与场域
主持:殷双喜
主讲: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 德国)
嘉宾:黄建宏(台湾)、杨小彦、刘小东、兰有利
论题简介:本场讨论试图以媒体考古为方法,将绘画放置在媒介和场域之中,以技术与媒介现实的起伏消长,来反观不同时期艺术创作的状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讨论绘画媒介的自身演变及其实践场域,还原绘画的社会情态,并以一种外部理解,来重新思考绘画与其它媒介的变迁与交互,试图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来反问绘画行为所蕴含的能量为何,以探讨打开潜在空间纬度之中的深层时间问题。
地点:浙江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时间:9月21日
09:30—10:00 主题讲演
10:00—11:30 圆桌讨论
 
第三场:观看与技艺
主持:范迪安
主讲:许江
嘉宾:托尼·哥德弗利(Tony Godfrey英国)、金观涛、朱青生、杨振宇
论题简介:油画在创作过程中,其观看方式始终凝聚着东西方各个历史阶段的视觉观念和制作技艺。而绘画作为一种跨文明的世界性眼光,尤其在东方精神的含蕴下,对世界的“观看”采取了不同的向度。在当今的图像时代,绘画、绘画观和制像术之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现实化的结构。与此同时,哲学现象学作为一种对观看之道的反思和方法,以“视象”确立了一个自塞尚以来的“看”的传统。而内在于绘画场域的“观看”何以成为一种对当代日常生活有所贡献的“社会洞察”?绘画场与社会场之间,需要以怎样的见解和方能才能实现媒介层面的转换?本场讨论,则试图以“观看-体象”为轴,构造起对诸问题的讨论。
地点:浙江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时间:9月21日
14:00 —14:30 主题演讲
14:30 —16:00 圆桌讨论
 
第四场:历史与诗性
主持:曹意强
主讲:迪德里希·迪德里森 (Diedrich Diederichsen 德国)
嘉宾:孙周兴、张颂仁(香港)、陈家琪、王璜生、焦小健、孔令伟
论题简介:本场讨论从艺术史的回溯开始,试图将绘画和看待绘画的媒介和眼光,视作主体行为和历史行动的痕迹中介,并期望在其中觉察到当代之艺术所牵连的知识感觉。尤其关注百年来,“绘画场”与“社会场”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交叠收纳、相互回响的构成状态,探讨我们从中提炼出的由绘画产⽣的关于社会现实的整体感觉,并更新对于中国现当代 绘画的具体知识。
地点:浙江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时间:9月21日
16:30—17:00 主题演讲
17:00—18:30 圆桌讨论
 
 

编辑:王胤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