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后,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进入调整期,曾经风光无限的艺术品信托市场急转直下出现了骤然降温。然而记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在前两年市场高潮时期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信托资金如今已经到了“清算”的日子,不过由于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依然处于调整之中,这样的大环境非常不利于“出货”,艺术品信托市场的兑付危机也正在显现。
“过山车”式发行
国内艺术品与金融联姻,最早出现在2007年。当年民生银行推出国内首个银行艺术品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尽管在发行之初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然而2009年到期时依然以12.75%的年化收益率令市场侧目。受民生银行艺术品理财产品成功试水的影响,加之2010年以来国内艺术品市场持续火爆,大量的金融资本便开始在艺术品市场上“跑马圈地”,多家机构的艺术品信托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于2011年达到了顶峰。数据显示,2010年2家机构发行了10款艺术品信托,发行规模超过7.5亿元。由于当时艺术品信托收益率高达12%-15%左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度令投资者趋之若鹜。到了2011年艺术品信托的产品数一下猛增至45款,其发行规模更是达到55.0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626.17%。然而,到了2012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出现下滑,尤其是当代艺术成交率和价格大幅缩水,同时艺术品信托业也进入多事之秋,艺术品信托参与机构及发行量双双骤降,市场跌人谷底。
数据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2年艺术品信托产品数量减少至34款,发行规模为33.46亿元,降幅为39.5%。更为惨淡的是2013年和2014年。数据显示,2013年新发行的艺术品信托减少至18款,参与机构锐减至4家,其发行规模回落至12.38亿元,比2012年又下降了近四成。2014年尽管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止跌企稳,但艺术品信托市场依然是深陷泥潭,到目前为止发行数量仅有7款,其发行总规模更是不足10亿元,而从收益来看,今年发行的艺术品信托预期收益也跌到了谷底,约为9.5%左右,相比之前的收益缩水超过20%。
兑付危机显现
来自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艺术品的投资风险往往与投资期限成反比,即投资期限越长,其投资风险就越低,一般投资期限在6年以上,其风险就基本为零。然而,记者发现,目前国内艺术品信托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为2.18年,如此短的市场运作周期设计显然与艺术品本身的投资规律是不相吻合的,这就决定了艺术品信托的投资风险高。既然艺术品信托风险较高,为什么以前却备受投资者追捧呢?有业内人士认为,其原因在于艺术品信托在发行时允诺投资者的年化收益普遍在12%至1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另外,国内信托市场一直存在刚性兑付的潜规则,这就使得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几乎与高收益存款画上了等号。国家高级注册古玩鉴定师潘保清告诉记者,实际上艺术品信托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向投资者兑现曾允诺的投资收益不太可能。
艺术品信托购买的艺术品80%是通过拍卖渠道出货兑现的,在高峰期发行的艺术品信托2013年和2014年又刚好到了清算截止年。“现在艺术品市场的情况非常不乐观,前两年高峰期买入的艺术品现在抛出不仅赚不到钱,而且可能赔钱,必然会导致以前发的艺术品信托收益无法兑现,这自然会引发兑付危机。”潘保清如是说。记者发现,虽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到期的艺术品信托实现了安全兑付,但依然有个别艺术品信托出现了兑付违约。像前不久有媒体就报道了5月份到期的一款艺术信托,投资者普遍只拿到了本金的10%,并且投资收益全部没有支付给投资者。业内人士表示,艺术品信托市场之所以在最近发生兑付危机,一是信托公司缺乏艺术品投资专业人士,都是找艺术机构来合作。而个别融资方为了达到融资目的,往往与艺术机构联手虚抬艺术品的价格,甚至对抵押艺术品的真假也不进行严格把关。像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北京雅盈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2年曾和几家信托公司发行的8.7亿元的艺术品信托,后来发现其抵押的艺术品其实为赝品。
投资陷入迷茫
记者发现,随着艺术品信托产品的兑付危机逐渐显现,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不仅遭受到了打击,而且也令不少投资者陷入了迷茫的境地,艺术品投资人张德华就是其中之一。张德华告诉记者,现在信托公司通行的做法是,在信托产品快要到期兑付前,往往是通过发行新的信托产品来还旧的产品,起到延缓时间的作用,给抵押融资方延期还款的机会。然而,受目前整个艺术品市场持续调整的影响,如今的艺术品信托一片惨淡,很多公司成立的艺术品信托计划在发行时都不十分顺畅,受到了极大的阻力,真不知道新的信托资金流入减少了,那些原本期待通过借新款还旧账的产品该怎么办。
“我2011年购买的一款艺术品信托产品在2013年就已到了兑付期,但信托公司一直没有实现兑付,而是通过利息补偿的方式推迟了兑付。虽然到目前为止这款艺术品信托产品还处于运行状态,但我依然担心突然哪一天这款艺术品信托产品出现了问题。”张德华说,他现在不怕艺术品信托产品延期,就怕没有希望延期,因为一旦没有机会延期,可能他购买的艺术品信托产品就真的出现了问题。记者发现,虽然刚性兑付一直以来都是收拾信托产品残局的办法,然而今年7月份的一则消息则引起了诸多信托投资的人担心。在今年7月份,银监会正式印发了《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俗称“35号文”),明确了银行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
监管层的态度是“买者自付,卖者有责”,并不鼓励“刚性支付”,要求信托公司加强主动管理能力,银监会的这一做法被业内人士视为长期以来国内信托市场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即将被打破的信号。“以前大家买信托产品的积极性很高,就是看到了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而‘35号文’的出台,意味着刚性兑付今后将不再靠谱,万一哪天潜规则真的被打破了,那投资者就傻眼了。”张德华说,违约风险如今已让他对购买艺术品信托左右为难了。
编辑:李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