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风向标——10位70后艺术家市场分析报告(上)
0条评论 2014-09-25 10:04:10 来源:艺术客 作者:刘震风

从代际上对艺术家群体进行划分其实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诸如“60后”、“70后”、“80后”这样的年龄分割并不能指出不同年龄段艺术家艺术面貌的差异,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种话语权的标志,艺术市场的推手们精心策划出的一幕幕推陈出新的“发布会”。

但就30年来中国社会的急速变化而言,“70后”又的确具有相对整体的特征,他们多出生或成长于“后毛泽东时代”,幼年时还属于“红旗下的蛋”,但自记事起就快速生活在一个商业文化勃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开放时代。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时大学尚未扩招,正赶上了精英教育的尾巴,艺术上不缺乏前代艺术家具备的底气、修养及开放的视野,又因为活在“新时代”,而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上更敢于肯定个人、人性在艺术上的价值和追求,寻找自身的优势。就此而言,以“70后”这样的代际划分这个艺术家群体又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不同于60后艺术家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亦区别于80后艺术家对于娱乐卡通和消费主义的认同,70后这一代人体会到的更多的是价值混乱和信仰缺失,他们是矛盾的一代,也是过渡的一代,他们与这个时代相贴合,试图解决这个时代应该解决的问题,同时亦受制于时代的局限,因此形成了70后独特的绘画风格。

临近传统意义上的“不惑之年”,70后们已经有了稳定的合作机构,在学术和市场中也获得了相对稳定的认可。然而随着生活与艺术的持续深入,艺术所面临的困惑却并没有减少。除了创作风格的延续和转型,更有面对家庭责任时的担当;既要在体制内外择群站队,也要与画廊和市场周旋,更不能放弃海外发展之路。所有内忧外患皆对艺术家未来的创作产生影响,也只有在潇洒闯过亦或是艰难熬过这一痛苦阶段后,才可谓艺术的成熟。这也是为何多数西方画廊多会将挑选艺术家的年龄标准定在40岁以后。

从艺术市场角度看,70后艺术家相较第一代先锋大腕们,市场启动要晚1~2个周期,基本启动于2008-2009年。而在近几年的市场中,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新洗牌,他们也在动荡中获得了许多冒头的机会,有些更通过画廊的努力开始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当中。相较于50后、60后一线大腕艺术家比较稳定的价格体系,70后显示出不失稳重的活力。数据显示,70后艺术家中已有二十多位艺术家的单件作品成交金额超过百万,并且这样的规模正在扩大,说明70后艺术家正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后盾”,虽然不能马上创造“天价”成绩,但其发挥的好坏却对整个大局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尤其近几年,60后艺术家作品呈现急速“触底”趋势,80后艺术家年轻的卡通风格作品价格忽高忽低极不稳定,泡沫较少的70后艺术家板块却始终在成长,无论是交易金额还是交易数量都在不断增加。随着市场规则的逐渐完善和本土藏家的增多,70后艺术家在市场上呈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个中佼佼者也开始成为艺术市场操盘手们追逐的目标。

无论从艺术成熟度考量,亦或从市场前景分析,70后艺术家都显示出正当时的强大后劲,因此本刊从中选出贾蔼力、仇晓飞、王光乐、段建宇、韦嘉、徐震、刘韡、梁远苇、马轲、徐华翎这10位颇具代表性的70后艺术家,分为上下两部分,从他们的艺术变化与市场行情出发,为读者和艺术市场投资者、收藏者提供中立的分析。

\
贾蔼力苍白的不止是你

贾蔼力:最被看好的市场新星

近期重要展览:《寻找光的使者》,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12

贾蔼力,这位1979年生于辽宁的东北艺术家看上去有些害羞且不善言辞,却是在近几年被认为最有爆发力的新星之一。2012年苏富比春拍中一件《苍白的不只是你》以662万港币高价成交让贾蔼力“一朝成名天下知”,而他厚积薄发的持续“话题性”也成为艺术行业探讨的焦点。此后,这位27岁才从鲁美油画研究生毕业的东北艺术家作品的每一次出场都会引起高度关注,行家到处搜寻其作品却是有价无市。贾蔼力的作品多以一种建构的幻想场景和末日废墟情景,来表他内心关于信仰的挣扎和对外物世界脆弱不堪一击的孤独与苦闷,东北工业区近年来的急速衰落所弥漫的颓废,让他重拾了一种被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所掩埋的时代痛苦,而强烈的个人风格之下贾蔼力的作品还显露出东北艺术家共有的古典之美,再配以5米、6米巨幅画面超强的震撼力,让人一眼便难以遗忘。

整体创作数量有限藏家持币待购

贾蔼力研究生毕业的2005年便受到了站台中国老板孙宁的关注,并在随后的2007年在站台中国举办了首次个展“疯景”,由于贾蔼力的学院基础深厚,其作品一出现便形成了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进入一级市场之初即广受关注。2007-2008年,贾蔼力的合作画廊变为韩国都亚特画廊。2009年后,贾蔼力放弃与画廊合作,并且严格控制其油画作品的销售。2012年,贾蔼力在二级市场上大放异彩的表现令许多国际大牌画廊纷纷向其抛出橄榄枝,渴望代理这位超新星,但都无果而终,目前贾蔼力在个人推广上的策略,颇似商业市场上惯用的“饥饿营销”。

究其原因,其一是艺术家对其作品出售的严格把控;贾蔼力对其作品的去向买家非常看重,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小资风格的装饰品。其二,贾蔼力多用巨大尺幅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方式导致其每年的作品量非常少。他的绘画并非一张话画完再画下一张,而是很多画同时在画,一层一层地画,每一层都需要沉淀,有的可能要画两三年。在需求明显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包括很多世界级的藏家都拿不到他的作品。

二级市场助推爆炸式成长

由于一级市场的精心铺排,二级市场成为了贾蔼力一飞冲天的助推器。2011年,贾蔼力第一件上拍的作品《风暴前的留念》便以超估价3倍的195.5万成交,令人看到买家对其作品的渴求程度。随后2012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的《苍白的不止是你》就以662万港币的价格创下了35岁以下艺术家的作品拍卖纪录。之后的2013年和2014年春拍,贾蔼力相继有8件作品上拍,并全部成交。而每一件超100万的高估价拍品都几乎以超估价2-3倍的价格被藏家抢购,这位东北艺术家在二级市场的爆发力令人瞠目。

贾蔼力的作品价格居高不下,但如果用每平米均价的方式来分析,却会发现其巨幅作品虽然往往会创造高价,但每平米均价反而相对较低。以《苍白的不止是你》和《二月物语-过去(床)》为例,两幅均是超15平米的巨幅作品,其均价为30.4万元/平米。5平米左右的作品《风暴前的留念》均价39.5万元/平米。而6件尺幅小于3平米的,适宜在家中悬挂的作品,均价却达到了96.1万元/平米。可见极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的大尺幅作品会创造顶尖价格,这是对艺术家精神追求的肯定,但市场同样有其喜好,艺术品在成为商品进入这个循环后,自然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

从投资价值来看,贾蔼力带有末世情结的典型风格作品具有较高的投资和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亦会是关注贾蔼力的重要藏家和美术馆搜渴求的作品,一段时间内亦有升值空间。但同样因市场一画难求,随着溢价逐渐提升,泡沫也会不断涌现,买家可选择尽快入手,但需谨慎且量力而行。

\
仇晓飞孤立木油彩画布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