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石”市场增值快,“寿漆”可望成为新增长点
王光乐作品自2005年起进入二级市场,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王光乐作品共上拍33件,成交30件,总成交额1383.88万元,成交率达90.9%。由于王光乐同系列作品间的尺幅相对接近,所以作品均价也能比较客观地反应其价格变化规律。2005-2010年是王光乐作品市场的平稳上升期,在2007年艺术市场高峰期,王光乐的作品由最初的均价1.98万元提升到均价25万元,全年成交额达75万元。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受整体市场局势影响,上拍量大幅减小,但均价浮动不大。上拍量最高的2011年,全年9件上拍,成交率达100%,作品均价上升至29.11万元。刚刚过去的2013年,王光乐作品上拍量减少至6件,成交率依然是100%,而其均价又有大幅提高,升至79.34万元,并且在2013佳士得上海秋拍成交的《水磨石——午后之八》拍出158.25万,创造了个人拍卖纪录。随后苏富比北京的拍卖中,王光乐的《水磨石2006.8》也拍得118万的高价。
王光乐作品成交TOP10的作品中,有半数都在国际背景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成交,80%属于王光乐2002-2007年创作的《水墨石》系列作品。据悉,目前王光乐《水磨石》系列作品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上都非常抢手,艺术家虽然也有创作新的《水磨石》系列,但离市场的大量需求还相差很远,大小藏家都在等待之中。
从投资价值来看,目前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水磨石》系列作品多属王光乐早期作品,在二级市场已经被推升到了青年艺术家众较高的价位,短期内升值空间相对有限。但这一时期作品可以说属于市场稀缺作品,因为王光乐近年创作的《水磨石》系列作品数量非常有限。而王光乐的《寿漆》作品系列在拍场上出现较少,多为估价内平稳成交,这系列作品数量充足,在未来相信有足够的市场基础推动其价格进一步提升。
段建宇:厚积薄发的“乡土”绘画
近期重要展览:醍醐上海外滩美术馆,2013
段建宇,出生于1970年,现生活和工作于广州,任教于华南师范学院。她的笔触,色彩,很奇怪地把我们引向一个说不清楚的、有点恼人的境地,她的画唤起我们意识中一个日常生活无法触及的边界,但又如此准确地唤起了我们在当代中国生活的感觉:活力四射、俗气四溢,也许,挥之不去的“俗气”本来就是我们在追逐现代性过程中的结晶。“生命是一堆不明确物质的混合”,段建宇的这句话,指出了她作品中的哲学本质,她有意识地回避了绘画的崇高性,而转向了对最日常主题的分析,研究最平庸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然而,她的这种兴趣并不是一种天真或是对日常生活狭隘的描述,相反地,她使用一种高度精炼的置换方法,从她的作品我们开始认为艺术是一种语言,而绘画,是一种媒介。
本土先锋画廊垫厚市场基础
从一级市场来看,目前艺术家段建宇的独家代理机构是创建于2002年维他命画廊,维他命艺术空间(VitaminCreativeSpace)目前主要代理的中国艺术家有曹斐,郝量等。极具先锋色彩的当代艺术性质和充沛的国际资源背景,使得画廊在一开始就为段建宇量身打造了更适合国际路线的推广计划,其中包括2007年在意大利PAOLOMARIADEANESI画廊的个展《姐姐》,以及2012年在敦伦安妮丽·犹大艺廊的个展《表亲》,让欧洲关注中国绘画的藏家迅速认识了段建宇和她的作品。而段建宇作品在国内亦有广泛的收藏群体,诸如尤伦斯、希克等老一代国外藏家都藏有多件其作品。
从二级市场的走势来看,段建宇作品自2007年进入市场以来共有15件作品上拍,除1件风格差异较大的抽象作品流拍外,其余全部成交,成交率93.3%。上拍最密集的2011年,共有7件作品上拍,其中6件与尤伦斯抛售中国当代艺术相关。段建宇作品全部为油画,尺寸在50cm至220cm不等,画幅适中,作品均价为13.66万元。最高拍卖价格作品出现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当中,为2002年作《艺术鸡6号(情人)》,成交额34.5万元。
投资建议:针对代表性作品快速持有
段建宇作品具有较强的认知度,且风格相对成熟,已构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面目,在学术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近几年其在欧美和国内的关注度大幅攀升,且目前作品价格相对同龄艺术家较低,长期发展前景看好,建议可针对其代表作进行快速持有。
韦嘉:当卡通不再是万能钥匙
近期重要展览:亚洲不安之旅2014:第一阶段星空间2014
韦嘉,1975年出生于四川,1999年毕业于央美版画系,毕业至今任教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从毕业至今,韦嘉的风格及材料几经变化,从起初的版画到后来的布面丙烯,面貌从最初的卡通和青春残酷变为中年深沉,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反映出他生活和心情的变化,且在结束那个阶段之后很少重复。韦嘉的创作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卡通叙事的持续发展经由艺术家生活阅历的沉淀为韦嘉确立了鲜明的个人面目,而其在2013年后的新作则暗示了艺术家向内探索的转型,作品面貌与此前有较大差别。
二级市场推动一级市场
韦嘉2005年起便与星空间有着稳定的代理关系,期间北京空间也曾帮韦嘉在欧洲做过展览,台湾画廊谷公馆也曾在2008年和2012年两次举办韦嘉个展,近几年,韦嘉的作品更多出现于各大小群展与艺博会当中。与其他星空间所代理的艺术家一样,韦嘉走的市场道路是通过二级市场的高人气拉动一级市场,进而吸引学术关注的路线。韦嘉自2005年登陆二级市场,迄今已上拍153件作品,其中版画61件,成交率75.4,成交额93.72万;布面丙烯作品92件,成交率91%,总成交额达3483.53万元。由于韦嘉的布面丙烯作品更为典型,成交额也占绝对优势,所以我们将着重分析其架上作品的市场行情。
2006年至2010年是韦嘉在二级市场的上升期,在5年中,韦嘉架上作品的上拍量逐年递增,至2010年上拍量达到17件,成家率100%,作品均价达到55万元。韦嘉作品的最高价同样在当年创造,在2010年北京瀚海的秋拍中,韦嘉大尺幅(2mx2.5m)作品《刺菁II》在估价40—50万的情况下,拍出207.2万元,不仅刷新了韦嘉的拍卖纪录,更使其最高价突破百万元,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青年艺术家。2011年,中国艺术市场到达顶峰,韦嘉的市场行情与2010年基本持平。而在2012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大盘进入调整阶段,韦嘉的作品的上拍量和平均价格大受影响,并且于之后的两年持续低迷。不过由于此前累计的藏家群和学术认可,韦嘉在二级市场亦维持在青年艺术家的第二梯队,作品价格在50万元上下。
市场起伏过后需沉淀
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对年轻一代则表现得慎之又慎,尤其是此前被市场透支相对严重的“卡通一代”,则将会接受市场更多的审视。有资深经纪人表示,市场“接下来对韦嘉这一代人也开始要以历史影响力来要求了,市场已经不会轻易投票给年轻人”。但在市场动荡期后,韦嘉的创作也进入了一段闭关期,近期作品面貌与之前已有明显不同,所以从目前的投资角度来看,藏家可以先行观察艺术家创作的最新进展,再决定是否入手。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