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金秋迎“葵海” 许江倾心向太阳
0条评论 2014-09-28 22:02:3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罡
 
2014年9月28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东方葵:许江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是许江近十年创作生涯的集中展示,共展出“葵园”主题的大型油画作品五十余幅、系列水彩作品百余件,以及一系列大型雕塑作品。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黄坤明、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等嘉宾出席开幕仪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震撼人心的“葵阵”

本次展览依照不同的观看方式,分为四个主题板块:“重屏-东方葵”、“层览-葵平线”、“综观-一花万果”以及“俯仰-共生”。其中,“重屏”部分以最新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东方葵》系列,呈现层峦叠嶂、黄钟大吕般的恢宏气度;“层览”以阵列般的油画长卷向中国画的手卷传统致敬,展现出一个辽远而隽永的横轴视界;第三部分“综观”中首次展出了凝重奇崛的铸铜雕塑《一花万果》以及百余件纷纭群化的水彩作品,探讨“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观象之道;而在国博大厅中訇然耸立着的那片黑压压的雕塑葵阵,则如同暗夜中的流火,奔涌,升腾,凝聚而为一代人激越的塑像。在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费舍尔馆长眼中,这片名为“共生”的葵园,如若“一片从灰烬中向上流动的黑色火焰”;而对许江本人来说,这件作品首要之处是要钩沉起“俯仰之间”的历史意识和人生感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我们是“向阳花开”的一代

据了解,许江对于葵花题材的创作近十余年。许江坦言道:“我们这一代人是‘向阳花开’的一代,我们在新中国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国社会一路同行。”正如许江在绘画中所表现的那样,他们犹如荒原上的老葵,亲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迅疾的思想变革与社会变迁,他们历经风雨沧桑,背负着责任和希望。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著名学者王端廷先生在谈到许江的作品时表示:“许江的艺术有一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有的记忆,我们小的时候都画过葵花。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葵花是最能代表新中国的形象的一种花卉。许江创作的这些葵花,也是对国家历史及命运的一种思考。”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平凡中的“不平凡”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先生表示:“我经常会想,有文化的人往往能从最平常的事物中看到文化的价值。艺术也是这样,从平凡中发现艺术的因素,并且其中寄托着自己的一种情怀。”葵花在普通人的眼中是最平凡不过的花卉,但是在许江看来葵是从曾经生长的大地上拔起,悬置与逃脱,挤压与生长,压抑与解放,炙热与孤独,形成某种挣扎,某种可见的真实的挣扎。那是生命真正的痕迹。那像金塔一般耸起的葵,那像波涛一般涌动的葵,那像飞瀑一般交错激发的葵,那像山壑一般叠压的葵,那像壮士列队一般的葵。群葵仿佛出演某个剧目,角色的表现却是随机而发,压抑与解放不断的形成错峰,那种生的挣扎恰在其中。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葵花不是花朵,是果实

从画面视觉构造来说,许江所描绘的其实是“葵原”。那在四季中轮回的一望无际的原野,带着燎原之势,向观者迎面袭来。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根源于历史沉思的深重忧郁,与许江上世纪90年代通过城市风景所捕捉到的历史兴废感相较,这种忧郁更为深刻——它来自画者对历史和大地的“天问”式的思索。在许江的创作中,葵早已超出了自我告白以及象征主义的意味,转化为一种生命经验的载体,从这个载体出发,许江的绘画触及到自我和世界共同演绎着的一种本质性的发生,一种根源性的历史,葵与我共生的精神主体的历史。

葵是大地对人间的馈赠,扎根于大地,却面向天空,追逐着万物所皈依的太阳,那一切光亮的本源。“独自倾心向太阳”,葵是向阳花,然而,许江笔下的葵却从来不是花朵,这与中国古典传统中反复颂咏的葵的形象全然不同,也与梵高等人笔下燃烧着的如太阳般绚烂的向日葵迥然有异。许江的葵自成一格,不是花朵而是果实。它是沉重的,在秋天的深处,葵的硕果已然沉醉;它又是强韧的,在四季轮回中,反复地从衰朽中重生,用生命铸造出精神,从灰烬中焕发出火焰。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8日。

编辑:李罡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