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宇:自然与艺术(代序)
0条评论 2014-09-28 13:43:3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自然和艺术,像是互相藏躲,

可是出乎意外,又遇在一起;

我觉得敌对业己消失,

二者好像同样吸引着我。

(《自然与艺术》节选歌德作冯至译)

今天,将风景画与山水画放在一起展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朋友善意地提醒我注意这是否会是一个学术上的伪问题。在一次交流中,油画家许江教授还做了一个生动比喻,说这多少有点儿像是将煮茶的陶瓷与咖啡壶放在了一起。

诚然,就技法的传统而言,风景画与山水画分属两个系统,两个传统,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自然世界,一个造化宇宙,两者都是伟大的观念,有着数不胜数的内涵意义。但这关于天地宇宙世界万物的两种命名,在西方与中国的不同语境中,却也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范景中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国人眼中的“风景”画》中,就细细辨析了风景画的概念,描述其在中国一个多世纪里的沉浮变迁。在汉语的语境中,风景画与山水画近百年来的因缘交汇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今天看来,种种试图以“写实/写意”、“定点透视/散点透视”等概念来切分两个画种的做法不仅过于简化与不够准确,甚至显得有些粗暴。对于山水/风景画的考察,需要有新的范式。

艺术史学者范景中教授的《中华竹韵》一书,是以竹子为主题展示的一部中国书画历史。但如果读得细心,却会发现作者将西方的歌德与中国的东坡居士俩人,共同作为相互交织的潜在主线,构成全书“东海西海,此心此理”(王国维语)的境界。对于自然的体验传统中,歌德是一座高峰。1780年的9月,歌德背着旅行背包,独自一人在山中漫游,当他在基克尔哈恩山上的小木屋过夜时,看着暮色苍茫中的群山,挥笔在墙上写下了小诗《游子夜歌》:“群峰/一片沉寂,/树梢/微风敛迹,/林中/栖鸟缄默。/稍待/你也安息。”(钱春绮译)这种既宁静又充满生命张力的意境,只要我们不要囿于一己的偏见与文化上的保守,是可以与东方古典式的山水冥想展开对话与交流的。在文章前面所引的这首诗歌中,歌德更是将自然与艺术视为一体。所以,不能只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山水富有经验,寄托有人生与生命,在西方传统里,一样有对于自然山水的这种伟大观想。在美国观念史家A.O.洛夫乔伊的简单梳理之下,发现“自然”这个观念意蕴极其丰富,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带来误读。

这也多少让我们想起明代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对黄公望的描述:“子久《山水诀》,最有思致。居富春,则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居虞山,尤于四时之阴霁,晨昏之变幻,探阅搜寻,殊有冥通玄遇,非外人所得知。故其笔墨之趣,云林称之以逸迈,颇为当矣……”对黄公望与歌德而言,与自然山水的这种冥通玄遇,都诚然为其命运的展开。山水,在中国人的传统世界里,不仅仅是可居可游的风景,还始终牵连着我们人生万事的因缘。

与山水的这种牵系,在西方亦然。作为诗人的里尔克,也是一位重要的视觉艺术批评家。除了对于罗丹与塞尚的研究外,他尤其对于风景画创作有着深入思考。1902年春天,里尔克曾接受委托着手撰写了关于沃尔普斯韦德风景画派的专著。书中他以诗人的敏感关注“自然”这个观念,认为“艺术……是人与风景、人与世界相遇并找到彼此的媒介”。然而这种“相遇”,并非自然而然。自然世界,在今天所遭遇的图式化与景观化程度之烈,可谓前所未有。根本意义上,我们失去的,是对于自然山水世界那种“冥通玄遇”的命运体验。里尔克在他那篇《论“山水”》的小文中,描述了人如何通过风景画的创作,将自己的命运与“山水”的世界结合,成为一种“完成中的自然,变化中的世界。”所以,他说:“若要成为山水艺术家,既必须这样:人不应再物质地感觉它为我们而含有的意义,却是要对象地看它是一个伟大的现存的真实。”

在西方,关于风景画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值得推荐的相关读物比比皆是。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以风景画研究奠定崇高学术地位的学者。自约翰·拉斯金与肯尼斯·克拉克之后,恩斯特·贡布里希是二十世纪重要的风景画研究者,他与另外一位艺术史家马克斯·弗雷德兰德(Max.J.Fried lander)关于风景画的观点形成了有意思的对比。即以中文文献而言,贡布里希的重要风景画研究论文《文艺复兴的艺术理论和风景画的兴起》([The Renaissance Theory of Art and the Rise of Landscape],中文译本刊于《艺术与人文科学》,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写得极富理论上的洞见,既是关于风景画兴起的专题研究,也是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南北方文化交流的精彩论述。另外,他最为重要的著作《艺术与错觉》也是以风景画家康斯坦布尔的作品《威文荷公园》作为讨论问题的起点。而贡氏关于风景画的研究更多散见于各种文章中。

1960年后,有关风景画的研究产生了更多方法,有从社会-经济的语境中出发考察风景画,也有关注艺术家创作的理论情境和知性环境,也有在艺术与文学之间探究隐喻与象征的作用……比较而言,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却显得很不相称,很多阐述都只是陈陈相应的套语与行话。我们可以推荐很多经典的西方风景画研究典籍,却常常很难推荐有关中国山水画研究的好书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西方风景画研究传统的了解,也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展开山水画的深入研究。现在,我们得以有机会再次同时面对当代中国风景画与山水画的一个创作切面,很多的可能将会由此展开。这,也是将风景画与山水画并置展览的一个初衷。

一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坚持“学院是为研究学术而设,是为追求一种纯粹严格的独立学术而设”,同时也努力成为艺术创作的发动机与思想库,甚至以“改造民心,藉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为现实目标。早在国立艺专时期,学院就确立起在国际性视野和结构中研究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学术宗旨,打开了现代中国艺术的创作空间。建国后,学院成立了理论教研室,率先大量译介世界艺术的优秀成果,开一时风气,给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开放性视野。1980年代开始,以《新美术》与《美术译丛》等刊物为中心,在中国建立起“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观念,“理想与偶像”,“85艺术运动”……从而在艺术家个人创作与社会人文间建立起多重的维度。2000年代开始,学院倡导“艺术作为一种知性模式的观念”,以图进一步打开当代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2010年代左右,我们更是提出了“学术作为一种社会能量”的观念,并重建了“贡布里希学术论坛”与“潘天寿学术论坛”,建立“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等一系列高端学术活动,建立当代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知识平台,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思想行动面对与介入我们时代的艺术创作。这一切,对当代艺术创作与人文学科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对于山水/风景画的研究一直是个学术关注的重点。

表面上看,今天的风景/山水画的创作技法没有问题,我们与山水/风景画中那些伟大的经典作品之间的交流,随着当代美术馆、博物馆与各种拍卖行的运作,也变得更加方便与容易。但事实却是,一方面,风景画与山水画的创作看起来依然遍地开花。但另一方面,很多艺术家陷于创造性的危机之中。一些敏感的艺术家则往往充满了焦虑,当代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创作其实困难重重。

“自然之名”,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思考情境中展开。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一个长期的学术方案,一个对于山水/风景画的系列考察与研究活动,旨在为当代山水/风景画创作提供一个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学术平台。“自然之名”,也是一门开放性的课题实验,试图贯通艺术史理论与艺术批评实践,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的共同体。“自然之名”,更是一个综合的策展方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还将不定期举行以山水/风景画为中心的主题展览与学术研读活动。

此次“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邀请展”,是这个整体学术方案中的一个活动。展览主要由吕澎先生、李小山先生与本人来共同负责策划与推进展览,整个展览主要由中国美术学院与南艺美术馆的专业团队负责运作。邀请参展的艺术家,对于山水/风景的创作有着长期的创作体会,他们将与理论家一起来开始思考与讨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呈现当代中国山水/风景艺术家同“造化自然”之间新的感性切片与经验世界,如篇首所引的歌德诗歌:“自然和艺术,像是互相藏躲,/可是出乎意外,又遇在一起;/我觉得敌对业己消失,/二者好像同样吸引着我。”今天,无论是自然,还是艺术,都陷于某种危机之中,这正是我们如此紧迫地专注于这一主题的原因。这个展览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当务之急,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学者与批评家被吸引到这个有意义的学术方案中来。

让我们翘首期待。是为序。

2014年9月写于湖上

相关展览

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邀请展

展览时间:14/10/14 - 14/10/19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号展厅(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号展厅)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