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泡:山水城市文明的历史阶段
0条评论 2014-10-10 19:55:48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 作者:包泡
【编者按】2014年9月20日下午,“寻找未来城市的诗意——城市山水精神”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此次论坛,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联合主办,上海证大房地产有限公司支持。此次论坛邀请王明贤担任论坛主持,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委副主任刘骁纯、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环境艺术家包泡、建筑师车飞、建筑师黄源、建筑师马岩松等美术界、建筑界的专业人士一起,共同“寻找未来城市的诗意”,探讨山水城市建筑理想的实践和学术脉络。

\
环境艺术家包泡

演讲人:包泡
 
2014年 9月20日下午14:00——17:30
“寻找未来城市的诗意-城市山水精神”论坛主题发言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
 
我对于山水城市这四个字的看法是这样的,这不是一个建筑的概念,不是城市文化的概念,而是人类历史文明阶段的概念。这是相对于人类工业革命,现代主义成为文明以后的,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概念。小的时候因为读《雾都孤儿》知道那个地方工业革命,到7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人类的城市文明和资源的关系有一个大的转折,这个转折涉及到工业文明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文明阶段的转折。国内是梁思成的大儿子梁从诫第一次在北京组织绿色之友,在80年代中国对环境的关注,所以对环境的关注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口号:与地斗,与天斗,其乐无穷,征服世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其乐无穷。这使整个工业革命人类的狂妄,等到网络信息时代狂飙起来了。

所以我把山水城市四个字解读为人类从工业文明的城市,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进入到网络信息时代的山水城市文明阶段。所以它远远不是一个城市的有山有水的事,而是另外一个文明阶段。以我自己为例,1983年辞掉工作,1985年我办了国内第一个环境艺术学校。在今天还是个很有趣的事,当时季羡林写了一个文章叫乌托邦。1987年的时候这个也和刘骁纯有点关系,当时文研院萧默家里,建立一个最早的一个建筑文化研究所,当时我们想开一个环境学术会议,于是在1987年2月12号第一次召开了环境学术会议。中国的关于“山水城市”这四个字的来源,是从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到二次大战以后回到自然的怀抱,这个时候国内外都有一个经济、文化、政治上人类对自然的观念在转变,这个转变是整个人类文明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一直到21世纪进入网络信息时代这是两个不同时代。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这个文明的概念,山水城市是一个文明的概念。而到1987年的时候,中国国内的从建设部到各个院校的人各方面的人第一次在东四八条开一个会,要研究环境艺术,环境学术会议以后,当时最积极的清华大学的萧默、刘骁纯大家一起讨论关于成立环境艺术学会的问题,当时要挂在文化部历史研究院,因为六四那个大事没有搞起来,所以在文化部没有挂上。

90年代初那个期间中国的一个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发表了数百篇关于山水城市的文章,我这里有一份1990年7月31号钱学森给吴良玉那封信的复印件,他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的城市要和中国的园林、山水画,中国的诗词。这样一个观念,是什么观念,还应回过头谈山水城市的概念。应该说21世纪中国人对回到自然怀抱,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哲学里面几千年来有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把这次提出山水城市概括了人类文明进入另外一个文化体系,东方人和自然和谐的文化体制,整个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各类领域,包括城市和建筑领域都涉及到和自然的关系,这种情况下一个东方文明的人和自然的观念,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历史上有这样的观念,在新的历史时候,网络信息时代这个观念如何往前发展。

前两天美院老三届开了一个座谈会,老一辈的干部,包括美院的领导都去了,大家慷慨激昂的说美院没有传统了,没有徐悲鸿了,这个事早该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徐悲鸿那个时候是18、19世纪欧洲的传统,我们怎么学的雕塑呢?1961年和平里还是乱坟岗子呢,那个时候大家到那里挖骨头,学解剖。回到东北老家大姐问我,学的什么,我说画人,画男的,女的裸体。大姐说谁家大姑娘让你们画,你们都是什么人啊。我想说的是我们低年级画人体,高年级做人体,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才能够在人体。我学的不是雕塑,学的是西方文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美院上个礼拜开一个会纪念司徒乔,那个会上我又说了,美院没有传统,真正传统文化没有放到美院的特色上来呢。校庆摆的大卫石膏也还是18世纪的东西,我们认识论和方法论还是西方的,有的老师研究木头和家具那不是的。目前整个美院教育体制里面的,我们真正还把民族的民间的当成业余的。我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参观敦煌,在整个在这个领域里面,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人和自然的关系,走在当代国际人类文明的前头。目前我们所谓的传统实际上是老古董,真正的认识论还是西方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包括从钱学森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大家都在呼吁我们要有中国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认为这个才是根本。

所以这个问题直到今天大家还在探讨。那个时候在知识分子这个圈里面在北京,包括建设部的设计院、规划院、包括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各个系统,大家曾经一起研究“环境”、“艺术”这两词,这两词实际高度概括是由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潘石屹他们要做苏州民居,这个后来还是不错的。在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艺术学会,批准成立了环境艺术委员会,我们为了这个走了这么多年,现在是实实在在往前走的,所以这两个字来源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在中国有根了。从最初在人类文明,从农耕时代的时候,包括梁从诫那个时候,二次大战以后回到自然怀抱了,回到自然怀抱是一个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目前是中国人喊出来的。我认为我们建筑业有些人还有点糊涂。在此我想引用明贤的文章,明贤的文章里说,不幸的山水文化精神在中国已经没有了,忘却了。这个精神我们没有忘却,我们一直有,从80年代末我和这位先生走到一起,我们都是70多岁了,张勇国回国的时候我们抱有一个期望:把当代的雕塑家、艺术家拉在家里开一个会。那是1994年,我们希望中国的建筑能和现代艺术对接,这点张勇国的任务完成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对接的人。

我看到了马岩松要做的那个建筑,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震撼,我没有见过这些东西,我学建筑是1963年,中国艺术院校真正宣布艺术有建筑的是中央美术学院,1963年宣布有建筑这个专业在雕塑系,我们是6年制,我在1984年就这个圈子里面干活。我们是从早期像欧洲的绿党,梁从诫的生态后来看到环境。环境艺术概念不知道外国有没有,也是中国人提出来的。第一个办这个专业的是杭州美院那边办的,渐渐现在全国风云突起了,到处都说环境建筑。刚才和一位女孩子和一位小伙子说:既不懂园林,不懂建筑,不懂雕塑有点坑人。的确,在大学几年期间这几个概念都搞不清楚是有点问题的。

所以我说,我们如果说现在艺术国际走出去有点难,我看到马岩松给我的震撼,他们往上升起那条线是胡来的,没有那么规矩的,像云一样的,没有见过。所以刚才马岩松说他是扎哈的学生。那是不错的,教过两天都是老师,但学生和老师有一个本体的不同。这个不同前两天我看那个伊东丰雄的讲话,但是他都没有讲到要点。马岩松在书本里面第一句话就说到了基本的问题--流水动线的问题。马岩松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一个本质的问题了,伊东远远没有谈这个。马岩松刚才举的例子很好,在那本书里面第一句话,人类古代的第一个人类朝拜的,崇拜的是神仙,然后是宗教,然后是权利,正好对应刚才讲的那两个建筑和帝国大厦。我们现在全国连中小城市都要做一个CBD,武汉还要做中国最高的,这是权利和资本的象征,还没有把人性放到第一位,人的尊严应该放到第一位。所以在这个问题层面,伊东他谈了那么多环境中有共生又合理的利用,他没有悟到这一点。他远远不如原研哉,原研哉讲到在马岩松的建筑作品里面有中国人历史以来对自然的认识情感。伊东没有看到,确切的说是他没有看到建筑将来对人和人性的尊重。所以这个对于人与人性的尊重的问题,不管是扎哈、伊东丰雄,除去他们想要炫耀的元素之外,还剩下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接触建筑中最本质的问题了,有的学者将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加以比较,因为中国建筑缺乏和日本人建筑界是60年代的新陈代谢的意义。但是新陈代谢还是在现代主义思潮内的东西,远远没有成为现代主义,没有提到人和自然的观念,没有提到人性的尊严,远远没有提到。而对于中国人的思维、山水城市文化的观念和自然关系的观念,马岩松的写意式的建筑已经走出来了。
 
 

编辑:韩春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