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道坚扛起“新・朦胧主义”大旗 用国际性、历史性视野重新审视当代艺术
0条评论 2014-10-12 19:51:17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杨雷
2014年10月12日下午,“新・朦胧主义”群展在798艺术工厂和东京画廊+BTAP(北京)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旨在用国际性和历史性的视野对当代的艺术表现进行重新审视并探讨,呈现了包括绘画、摄影、装置和多媒体等多种视觉语言形式。
 
众艺术家共同呈现“新朦胧主义”作品
 
据了解,此次展览延续了首届“新・朦胧主义”展的理念,本年度邀请了建构和研究1980年代以来中国水墨艺术理论和创作观念的批评家皮道坚先生担任策展人,并聚集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日本地区的21位艺术家的出品,他们是王舒野(中国)、徐冰(中国)、杭春晖(中国)、曾健勇(中国)、蔡广斌(中国)、吴强(中国)、朱建忠(中国)、叶剑青(中国)、泰祥洲(中国)、丁蓓莉(中国)、文凤仪(中国香港)、林东鹏(中国香港)、林于思(中国)、邵文欢(中国)、沈勤(中国),刘美育(中国台湾)、张诠(中国)、张天军(中国)、石井友人(日本)、高桥淑人(日本)、SHIMURAbros(日本)。
 
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皮道坚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表示,为了追寻在被称作“亚洲时代”的21世纪,东亚究竟有什么样的表现与思想是共通的,东京画廊田畑幸人先生主张回到历史的原点,通过回溯历史来寻找其中的答案。这便是2013年东京画廊+BTAP举办“新朦胧主义”第一回展览的缘起。
 
如何理解“朦胧主义”
 
很多欣赏者,特别是中国的欣赏者多以为“朦胧”就是不清晰和模糊的意思。皮道坚认为,就像19世纪的法国,有人把马奈和莫奈的绘画称作“印象派”一样,仿佛人们总是习惯于用“不清晰”、“不明确”来指涉那些文化中新出现,却难以被定义的东西。此种现象古已有之,如中国北宋时期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米氏云山”画法,便被时人嘲讽为“解画无根树,能描懵懂云”,而画家米友仁则反唇相讥称自己的画“非具顶门上慧眼不足以识”。展览主题中的“新朦胧主义”其实对应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美术史上的一段特殊的历史——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由冈仓天心倡导、以菱田春草和横山大观为代表的“朦胧体”绘画。
 
关于本次展览的学术定位,皮道坚先生介绍到,“朦胧”一词最早出现在绘画史上应追溯到日本的明治时期。当时,对冈仓天心“新日本画”思想深感共鸣的日本画家菱田春草、横山大观等人,在学习了色彩丰富的西洋绘画之余,尝试摆脱日本传统绘画的束缚,努力摸索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画家们不主张延续日本传统绘画中强调的“书写性”的“线”,而是改用不同的色调渐变来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使得画面拥有一种清淡而蔓延开来的“朦胧感”。他们的笔触也不是仅仅满足于描写空气、光线等自然质感,更多地是想将一种具有东方性的情感和精神观念,投射到画布之上。
 
然而,对于他们的这种创新,当时的批评家们纷纷表示质疑,认为这仅是将东西方绘画进行的拙劣的“折衷”,并将此类重色彩浓淡且画面模糊的作品蔑称为“朦胧派”。可时至当下看来,这群艺术家的革新与努力对日本的绘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日本画家如此,在透纳、“印象派”以及和“朦胧派”同时代的美国“色调主义”等西方作品中也都能找到类似绘画表现的影子。
 
20世纪初,冈仓天心和横山大观前往美国时,作品曾在当地大受欢迎,其缘由想必多少与“色调主义”在当时广为盛行的背景有关。而诸如此类的风格,在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抑或东洋绘画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表现与位置,也是本展览期望侧重探讨的话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绘画一直如此相继交错又多元地发展着,本次展览旨在用国际性和历史性的视野对当代的艺术表现进行重新审视并探讨。 
 
关于“新朦胧主义”的思考
 
此外,关于“新・朦胧主义”的专题研讨会在10月11日下午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行,包括皮道坚(评论家兼策展人)、张志扬(海南大学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教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吴洪亮(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魏祥奇(中国绘画史博士、中国美术馆馆员)、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彦伶(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畑幸人(东京画廊+BTAP总监)在内的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到场进行主题学术研讨。
 
关于“新・朦胧主义”的理解,皮道坚先生在研讨会上也谈到了他个人的一些思考,“峰村先生认为‘朦胧主义’表现绘画对象的朦胧感,只能说它们实现了‘作为图像的朦胧’,却远未达到‘作为绘画的朦胧’,言下之意乃是“新朦胧主义”是用朦胧的绘画语言或‘绘画语言的情调’来进行表达,通过笔触来显现绘画的生命意象,而笔触在其看来乃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存在。”
 
“魏祥奇先生引用日本文化中‘间’的概念,认为相较于中国文化中‘空’的含义,日本文化更注重‘间’的关系,‘新朦胧主义’就是要重新认识空、间的存在,唤起对心性和自然真义的敬畏。在我看来,‘空间’由‘空’和‘间’两个因素构成,‘空’标示着维度,而‘间’则是一种心理感受。如果能再推进一步的话,那么‘新朦胧主义’并非是风格或者视觉样式的标签,它所指涉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假设把艺术家和世界作为两极的话,那么艺术作品就是在两极之‘间’的一个停留。它是对两极的同时反映,但是却又游离于两极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标识的是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的确,我们可以把‘新朦胧主义’定义为一个主体‘间’性层面上的文化概念。”
 
此外,皮道坚先生还谈到,“本次展览的三个面向:水墨性表达的多样性,水墨形而上的家园意识,和当代东方文化中的精英意识,都是由东方民族视点出发,在全球话语境中从现实关系、媒介语言和文化观念上强化自身的差异性,与朦胧的画面感相比在观念上则是力求确切的表达。这些作品已经超越了文化本质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叙述。”
 
“如果说百年以前的‘朦胧主义’是一个民族主义文化运动的话,那么从这些有心灵追求的艺术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主义和民族情结已经退场,而本土文化的视点却被强化,因而他们所提供的艺术表达也在全球化时代变得可以被分析、谈论和传播。而这或许是我眼中“新朦胧主义”在当下文化场域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色。”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11月15日。

编辑:李杨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