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艺术区和创意产业园如何模式升级
0条评论 2014-10-20 09:23: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朱其

“创意产业”一词源起于英国19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提出的政策概念,这一概念成为发达国家在19世纪90年代后的文化理论及政策模式。“创意产业”在新世纪以后,亦进入中国的经济政策,并在各地有政府推动形成不同模式的创意产业园。

“创意产业”在中国叫法不同,国内的官方说法叫做“文化产业”“艺术产业”或“创意产业”。相对而言,“文化工业”或“创意产业”还是准确一些,“文化”一词在中国传统中是指一套立身治国的精神道统,如何能把“文化”直接变为产业,“文化产业”一词虽出现在许多政府文件中,但学界和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多数不认同这一名称。

特定的创意产业园区,国内民间有“艺术区”“艺术村”之称呼,最著名的是北京的“798艺术区”。官方的称谓是“文化产业区”“创意产业园”,或者叫“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

“798艺术区”在2000年后兴起,这个名称因朗朗上口不胫而走。2006年,北京市出台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将“798艺术区”正式挂牌为“798文化创意产业园”。但社会的流行叫法仍是“798艺术区”。应该说,“艺术区”是此后全国所有“创意产业园”之模式的雏形。

在艺术区模式上,“798艺术区”兴起后,带动了北京及全国的“艺术区热”。首先北京的“798艺术区”周边一带,2006年至2009年冒出了大大小小十几个艺术区。同“798艺术区”的早期自发形成的“天上掉馅饼”模式不同,新开发的艺术区都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这又分三类模式:第一类是由某个商人或由某个基层政府的小官员身份的承包商,跟国企、村政府或政府行业部门谈土地租让,由这个承包商开发后租赁给艺术家;第二类是由艺术家集体租赁土地、集资开发艺术区;这两类模式迅速在南京、广州、成都、重庆、贵阳等各地被仿效。

在上海、重庆、厦门等地,艺术区或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开发,由艺术家的自发聚集、商人或贪腐小官员的私人开发,进入到第三阶段的开发主体,即由政府和国企出面开发。像上海的莫干山艺术区“M50”、田子坊画廊街,重庆的四川美院“坦克库”工作室街等。所谓政府和国企的开发主体,指事先有一套开发规划以及开发策略,比如,先低价或免费让艺术家使用入驻,签约数年后收取或涨租;采用区别房租政策,学术性的独立空间可以免租或地租,画家也可以画抵租;规定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和餐饮、礼品店在一个园区内的入驻比例,避免艺术区的过度商业化。

“艺术区”在兴起后各种问题不断,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层出。早期主要的困扰是艺术区的前卫艺术的少数激进部分如何管控,这一问题“798艺术区”管委会的管理模式趋于成熟。目前主要的困扰是如何找到文化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平衡,主要表现是艺术区的过度商业化或“逆淘汰”问题,最极端的例子则是艺术区被整体卖给地产商。

这两年媒体舆论对“798艺术区”由一路追捧变为不满之声日多,主要焦点是艺术区的“商业压倒文化”的现象,即艺术区由原来一大片画廊、美术馆见不到几家饭店、礼品店、咖啡店,到现在一大片咖啡店、礼品店见不到几家画廊、美术馆的过度商业化;另一个现象是驻区机构的“逆淘汰”,由于在房租面前人人平等的租赁政策,以及艺术区的旅游区化,一大批好的独立艺术空间、优秀画廊因房租高及园区学术气氛下将,纷纷撤出,换驻了一批质量较差的画廊,展览的艺术质量也较2006年至2009年的繁荣期下降。

“798艺术区”的形成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不可复制的模式。第二、三阶段则是政府跟进的文化管控和产业规划的主动作为时期。文化管控上,“798艺术区”的地方行政还是积累一些文化的开明管理的经验。但在文化与商业平衡的探索上,似乎正陷入模式僵局或发展瓶颈。这一模式主要是不能解决“四化”的政策瓶颈,即基金会化、产权的私有化、租赁权的长期化、管理权与开发权的分离,使开发权公共化。

如果艺术体系是一个金字塔,中国目前完成了这个金字塔的中下端建设,但仍缺乏顶尖的学术和商业平台,这些平台要成为国际化的巨型“旗舰”,需有巨量资本和产权的支持,目前艺术区的国企和政府地产很难产权私有化,文化的资本运营开始实践,但国内在私立的基金会制度上仍是一个政治瓶颈。像“798艺术区”,不断上涨的房租,又无更高端的基金会支持,即便能维持在艺术区的生存,但没有一家美术馆或画廊能将艺术事业做到世界顶尖。

艺术区的租赁权由于不能长期化,现在普遍几年一签,使得园区机构即使资金充足也不敢有长远规划和巨资投入;“798艺术区”的地块是国企性质,它并不擅长从事文化经营,但又不愿意甘做“房东”。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将管理权和开发权分离,将开发权公共化,即由区政府、国企、业主甚至外来投资人共同股份制开发,这样也可以做到在现有政策瓶颈下的效益最大化。

实际上,“798艺术区”只要上述“四化”中实现某一条,即可使整个艺术区的模式走上新台阶,但现在处在一个上下不得的模式泥沼。纵观20世纪欧美的文艺复兴,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个国家的艺术中心要有为全世界艺术买单的能力,但政府的资金不可能为全世界买单,所以如何吸收政府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新就成为改革的关键。这一切的诉求是为了既使资本进入文化和艺术领域,又推进文化创新。世界各国成功的基础模式是基金会,即由国家的免税和减税制度支持私人资本进入文化或创意产业。

艺术区或创意产业园如何实现新的模式升级?目前各地区的“艺术区”或“创意产业园”大都是“画家工作室区”,甚至连北京“798”和上海“M50”的画廊区尚未形成,这只是狭义的“创意产业园”。一些地区的升级模式仍是地产式的,即将简易房的画家工作室升格为别墅型的豪华工作室。

广义的创意产业实际上还包括广告、动漫、游戏和影视音乐后期制作等领域。一些地方政府正在试点将以艺术区为中心,带动广告、动漫等创意产业、城市的商业办公楼以及商业消费业态等城市的综合开发,云南昆明的金鼎创意产业园即是这样一个新的模式实践,它由省文化创意创业投资公司与区政府共同开发,将单一的“画室区”“画廊区”的艺术区模式,扩展为以“艺术区”带动广告、动漫等广义的创意产业以及区域的城市生态的综合开发,避免简单化的卖地、租地的艺术家聚居区模式。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