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北艺博会度过了第20年生日。再历经一整年的沉淀与内省后,以更为沉着、稳健的姿态开启新的篇章。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艺术博览会,本届台北艺博将于10月31日-11月3日在台北世贸一馆盛大登场!今年参展画廊共145家,其中国际展商占约五成。78家海外画廊包含日本、香港、中国、菲律宾、新加坡、以色列、德国、英国、美国等共计15个国家/地区。第一次参展画廊包含来自日本,主要代理草间弥生的Ota Fine Arts、2010年在韩国快速崛起的313 Art Project、代理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圈重要艺术家的北京现在画廊,以及专营当代艺术的知名新加坡画廊Yavuz Gallery...等多家海外展商。本次展览中最令人注目的经典作品有,知名旅法华人艺术家赵无极的抽象画作、被誉为德国当代艺术先驱杰哈·李希特的《Strip 926》,此外,对近代美术史影响深远的大师,如毕加索、达利、夏卡尔、常玉,或艾未未、刘国松的作品皆会在此次展会亮相。
除了东北亚多数的重要画廊皆未缺席外,今年艺博更吸引了许多东南亚的重量级展商。民众可以预期今年ART TAIEPI将呈现的精彩风貌。相较于强调全球性,ART TAIPEI选择建立东北亚东南亚文化节点的形象,并进行许多研究推广,打造地域性专业,让博览会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稳健提升。展区规划方面,有画廊数量最大宗的「艺术画廊展区」( Art Galleries)、推广台湾老前辈画家作品的「经典画廊展区」(Classic Art Galleries)、强调科技岛定位的「新媒体区」(New Media)、以培养海内外年轻艺术家为宗旨的「Young Art Discovery」,今年更邀请来自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地区的年轻艺术家加入,让ART TAIPEI成为艺术新血的交流平台。在此架构下,受到文化部支持的「Made in Taiwan-新人推荐特区」,更是将台湾年轻艺术家推向国际舞台的推手。
当代艺萃:备受学界与市场肯定的艺术名家
今年台北艺术博览会带来多位曾参加过重要双年展,在学术、艺术表现上皆备受肯定的艺术家。菲律宾Finale Art File将展出去年甫参加过新加坡双年展的艺术家Nikki Luna的作品。Nikki Luna喜用充满女性符码的织布品,或是与家庭连结的对象(鸡蛋、牛奶、尿布、窗帘...等)作为创作媒材,唤起大众关注女性在父权社会的存在问题。学古斋画廊(Hakgojae Gallery)带来中国备受争议的行为观念艺术家马六明。展出的是他在1995年完成的行为艺术作品照《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此件作品不但在当时的中国艺术圈引发轩然大波,更在轰动了199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朴丽淑画廊画廊(Parl Ryu Sook)展出的是「韩国普普艺术之父」崔正化(Choi Jeong Hwa)的巨型雕塑作品《火鹤花》。崔正化参加过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日本濑户内海三年展,以及多个国际大型艺术博览会。他擅长将花卉或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对象,组合、放大成巨型尺寸,为空间增添异样的趣味感。而北京公社带来的是,参与今年台北双年展的中国女性艺术家胡晓媛,将于此次台北艺博会展出《木/漩底之漩/二》作品,以简约的型式呈现,为艺术家对「本质」与「表象」提出的省思。大未来林舍画廊将展出被喻为「台湾当代艺术界指标」的陈界仁多件录像装置作品。马凌画廊带来的是曾获英国透纳奖提名、在伦敦泰德美术馆、纽约古根汉美术馆等大型美术机构展出的苏格兰当代绘画大师Callum Innes之作品。Innes习惯先用单一色彩图满整个画面,再透过反复堆栈将油彩一层层堆栈于画布上,缜密地完成各个细节。整个过程有时经历数周或数个月,等待期间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强了作品独特性。此次呈现的《Exposed》系列是他最著名的创作之一,在亚洲鲜少曝光,相当令人期待。
不安世代:亚洲集体焦虑再现
2014年的亚洲正值多事之秋。从三月台湾的太阳花学运到五月越南排华运动、泰国政变戒严,到七月印度尼西亚总统大选,由平民出生的佐柯打败前独裁总统苏哈托的女婿普拉柏沃。在一连串社会、经济的不安噪动中,经由种种触发点,在亚洲各地逐一引爆。艺术作为一种表述媒介,艺术家以他们独具特色的观点诠释、解读内在情感,或对外在世界的观察。
1335 MABINI画廊带来菲律宾艺术家Kiri Dalena《擦去的标语Erased Slogan》摄影作品。这系列影像记录的是1972年独裁者Ferdinand Marcos发布戒严令前夕,大规模群众抗议的场景。艺术家用后制方式将标语牌上方的文字逐一擦去,以此控诉政府透过无形的手窜改历史,扭曲群体记忆的真实性。同样来自菲律宾的年轻艺术家Maria Taniguchi,在看似空白的单色画布上隐藏了数千条覆盖着黑色阴影,平行或垂直彼此的直线条,以此挑战菲律宾绘画传统中对几何与图象的设限。在作品《香咒》中,由台湾耿画廊TKG+代理艺术家蔡佳薇将《心经》刻在檀木上,接着焚烧,并以摄影、录像纪录,以此探究精神与物质互相依存的状态。马来西亚Richard Koh Fine Art带来泰国艺术家Natee Utarit《乐观主义是可笑的Optimism is Rediculuous》作品。Utarit长期关注文化社会问题,此一系列作品为他对亚洲认同及亚洲艺术的嘲讽论述。中国艺术家刘勃麟做了一系列名为《隐身在城市里》的行为摄影作品,由首次参展的巴黎北京画廊带到博览会上亮相。台湾谷公馆展出的J. Ariadhitya Pramuhendra,是1984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年轻艺术家。作为一个成长在回教国家的基督徒,在他作品中常涉及对盲目宗教崇拜提出的质疑。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聚集了来自亚洲各地特色鲜明的艺术家,更彰显其在文化上的多元与包容性。
置身于感官之外的超现实体验
17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伽利略将望远镜朝黑夜中望去,看见了光年以外的世界,从此开启了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无限绮想。在都市化日益严重的时代,处处林立的高楼大厦不但遮蔽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连结,也降低了面对外在世界时人体感官的敏锐度。日本Art Front Gallery带来阿根廷艺术家Leandro Erlich的装置作品《云Cloud》。作品被全球各大重要机构、美术馆收藏的Ehrilich,这次化身为魔术师,将天边的云朵摘下存放至透明玻璃罩中展示。收藏云朵这个看似荒诞的举动,实则为人类千百年来梦想实践的野心之一。来自大阪,以打破传统艺术框架为宗旨的ARTCOURT Gallery ,则是带来享誉国际的公共艺术大师西野康造(Kozo Nishino)的作品《空间记忆Space Memory》。作为身体力行的先觉者,艺术家将创作融入空间之中,让观者置身于巨型的装置之下,重新检视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及与环境间的辩证关系。
其它跳脱传统绘画形式,以多种综合媒材完成的作品也是今年台北艺博会的一大亮点。像是麦勒画廊(Galerie Urs Meile)展出的德国抽象主义大师Tobias Rehberger作品、Sundaram Tagore Gallery带来擅于描绘瀑布禅意的日本大师千住博(Hiroshi Senju)、中国年轻女艺术家周洁的铁丝小熊、上海香格纳画廊带来的陆垒的装置作品,及香港红门画廊(Puerta Roja)展出的墨西哥超现实装置艺术家Héctor Velázquez的作品,台湾方面,安卓艺术带来石晋华在冥想与沉思中完成的行为艺术作品《走笔》。这些在画框以外的创作,不断以全新的形式冲击、挑战我们对艺术既定的想象。
艺术,生活中的疗愈
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今日,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形式已成为多数人日复一日生活型态,而经济富裕伴随而来的是心灵生活的匮乏。艺术除了具有表述功能外,也扮演着抚慰、疗愈的角色,像是日本桩画廊(Gallery Tsubaki)带来Mayuka Yamamoto的作品《蓝熊》,画面中的人物头戴蓝色大熊面具,表情可爱讨喜,令人会心一笑。台湾诚品画廊则是带来黄本蕊,身着婚纱和真人等身高的兔子雕塑《梦想大甩卖》,当这
只身高175公分面无表情的可爱兔子出现在眼前时,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道逃离现实压力的窗口。又或者,生活中总有感到无助、需要被理解的时刻,摄影艺术家Yusuke Takeda的作品《无题》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心境。画面中的女子背对镜头,望着由远处云层后方透出的光芒,看似倔强但却也是一种坚强。以抽象肖像画闻名的韩国艺术家Shin Kwang Ho,在他画中,人物的面孔总是被各种不同色彩颜料涂满,而显得扭曲。他的作品总让人回想起自己最不堪回首、心灵上赶到面目全非的过往,却也时时提醒我们勇于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那部份。除了上述作品外,多个海内外画廊也带来万年不败的奈良美智作品,让奈良迷能在此一饱眼福。
Dear Art,写给艺术的私信件
每件艺术品之所以成立,都有一名艺术家和一名鉴赏者。「Dear Art,」是今年台北艺博会提出的年度精神。借着书信发语词式的语句,台北艺博会希望呈现的是一种亲切的提示,期待每个观者都能直接而自在地面对艺术,进而展开私密的探索性对话。在当今全球艺术景象中,ART TAIPEI可以是理解的开始,更可以是一段长久关系的起点。
那么,艺术的交往,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情境? 透过收藏家、艺术家、策展人...等艺术重度交往者的实践,我们可以一窥堂奥。环绕「收藏」此一核心命题,ART TAIPEI策划一系艺术讲座,探求并深化「艺术交往」这个行为的样貌。邀请对象有亚洲地区重点收藏家余德耀、施俊兆、仇浩然、陈泊文等人,分享他们如何透过艺术收藏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又如何在收藏之路上找到方向,进而响应时代。日本森美术馆首席策展人片冈真实(Mami Kataoka),将与观众分享他对「关系美学」的思考与再探索。另一方面从机构收藏的角度,请到的是香港西九龙文化区M+博物馆策展人皮力,及前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针对收藏的研究和推广,就社会责任和文化建构的推力,进行议题性的探讨。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