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缘起
1959年6月6日,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第一次来到韶山写生作画, 成为第一位来到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写生的画家。他不仅游览了韶山八景,还参观了许多与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相关的遗迹,尤其是对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的自然环境,诸如背后的韶峰、毛泽东少年时游泳过的池塘、劳动过的水田、读书处和毛震公祠等都做了仔细观察,认真勾画不同角度的草图,以速写记录的手法收集创作素材,可谓全力以赴。
九天时间,傅抱石完成了《韶山组画》和《韶山全景》等绘画,湖南人民出版社为他的这一批精品创作印制单行本发行。能够在主席家乡写生绘画,是一件无上荣光的艺术创作活动。这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引发了后来众多山水画家表现韶山的热情,同时也昭示着1960年代山水画新兴美学趣味的崛起,成为现代美术史上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讨论课题,亦是傅抱石的骄傲和艺术发展新阶段的起点。不久,傅抱石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江山如此多娇》这一巨幅名作,创作意义陡升。从韶山到北京,对于傅抱石来讲是一段走得很快很顺利的路程,亦是将其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里程碑的路程,更是确立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路程。
周小舟同志陪毛泽东同志回韶山
毛泽东手书-到韶山
1959年6月25日,也在傅抱石韶山写生的数天后,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考察,成为当时轰动的时政要闻。其间,擅长诗词的毛泽东吟作《七律·到韶山》表达了自己回家乡的心情。无疑,毛泽东回韶山在当时的政治情境下引发了1949年以后第一波“韶山热”,刺激、助长了后来美术界的韶山图创作的热潮。当时,许多画家开始普遍关注中国画中的韶山题材的开发。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抵达韶山后的次日晚深夜吟成初稿。后来,随着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修改,傅抱石也及时修正,接二连三地创作韶山图景。
其实,自《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1964年正式出版以来,傅抱石在1964年初一直忙于毛泽东诗意画的经营,集中创作了近二十件诗意画作品。特别是1964年8、9月间,为了迎接国庆十五周年,傅抱石以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大幅诗意画,譬如《芙蓉国里尽朝晖》、《乾坤赤》、《虎踞龙盘今胜昔》、《登庐山诗意图》等,以供各种展览。期间,他也创作了一件与上述尺幅相当的《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就是今天匡时即将拍卖的重要作品。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