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去浮华直视真相 “黑侏儒/下”在星空间开幕
0条评论 2014-10-25 21:12:5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孟语
2014年10月25日下午3时,“黑侏儒/下”在星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分别展出范西、刘符洁、娜布其的近作。“黑侏儒”一词源自于英国作家沃尔特•司各特(Scott Walter)一部同名小说。它呈现的是一种残酷而真实的存在。当所有浮华的表皮被层层剥去,剩下的只有让人不敢直视的真相。

“建立作品与空间的特定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体现在展览“黑侏儒/上”当中,对展示空间的利用甚至是“破坏”,给星空间在七九八的最后一次展览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强烈体验感。在那次展览中,范西的摄影脱离了墙面,散布在空间里,使观众身处于她的“图像丛林”,从而构造了一种全新的景观。而在“黑侏儒/下”中,她的肖像摄影又安静地回到了墙面,让这些图像本身“自己说话”——在一个开敞的空间中, 观众需要直面被拍摄者们的隐私,现实空间将被心理空间挤压得几乎消失于无。范西此次展出的系列女性肖像《正面》,从2011年拍摄至今,她通过相机和那些并不熟识的被拍摄者们进行“交流”,将复杂的感情隐藏在朴素的照片和被拍摄者平静的身体里,承载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关爱和被深埋的沉重言语。在一种“感同身受”的氛围中,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在相机快门开合的瞬间结为一体,几乎使得每一张肖像都成为了范西本人的自拍像。范西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她与她们之间的身份互换——她即是她们,她们即是她。

刘符洁的新作在试图探讨“关于雕塑的观看”,进而思考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之间的视觉感知差别,即在对比中研究介于雕塑的“照片”和“实物”之间的“真空”地带——当我们看到一张雕塑的照片时,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是那件雕塑本身所包含的空间或体积,还是二维空间内迷人的光线或色调?亦或是两者皆有?在此刻,对于雕塑的感知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摄影与生俱来的“圈套”——空间、体积甚至温度,皆转变成了平面中的“黑白灰”,并通过眼睛强迫大脑借助这些“信息” 还原出真实的三维空间,但身体却在抗拒。刘符洁的作品用纤维材料,“还原”了雕塑史上经典的“造型”,但这一还原过程是通过对画册里面米开朗琪罗作品的观察而实现的。通过这种从二维“倒退”到三维的过程中,刘符洁激化了“关于雕塑的观看”之中所蕴藏的矛盾感,这是观看者的矛盾,同样也是艺术家自己的。刘符洁在接受99艺术网的采访时表示:“作品灵感来源于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酒神、被缚的奴隶三件雕塑。作品缝合的空间与阴影与雕塑图片类似,三件作品都是在展厅内的梯子上创作完成。”

娜布其对于雕塑的感知更多依赖置身其中的现场感,并且强调雕塑在真实空间的存在状态,即某种特定的对应关系。对她来说,这些特定的对应关系, 与绘画在平面的二维世界中构建的虚拟的异度空间极为不同,具有难于超越的真实感和不可替代性,并且更为依赖以身体的全面感知能力作为体验的基础。她的新雕塑/装置作品《物体No.3》,使极为日常的普通物品(绳子)变得不同寻常了,在绳子的运动中,“时间”成为该作品的一个要素,彼此交错、相互牵动的绳子,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静止的雕塑消失了,只剩下无数可供凝视的片段。如果不把时间理解为一种线性的存在,这件运动着的雕塑反而具有了某种永恒感,在时间的平面之内,每一个瞬间都定格为永恒。娜布其在接受99艺术网的采访时表示:“利用这个空间,有一种占据的感觉又不是特别的满。这件作品是一种结构,而不是那种充满的感觉。每次看都会不一样,它的状态是随机的,不会重复。所有的绳子加起来有300多斤。作为一个感知体,这个世界的很多细节都是无法把控的,甚至也是视觉无法触及的,就像这些绳子的运动一样。”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1日。

编辑:孟语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