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伟个展“时间寺”开幕,古根海姆首展“何鸿毅家族基金当代艺术计划”
0条评论 2014-10-31 16:35:05 来源:艺术新闻中文版 

汪建伟在古根海姆的个展“时间寺”中出于反特殊性而选择的抽象表达方式促使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们进入他的创作。在媒体预展发布会的致辞中,汪建伟提出了他对当代艺术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品是超越个人、地区和任何特殊性的。”

这两天把汪建伟忙得够呛。美国时间10月30日上午正好是他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个展“时间寺”的媒体预展,也就意味着他要面对来自各种有关他个人、作品、展览的提问,或者用他的话说是——“轮番轰炸”。这还不够,在上午结束完展览的媒体导览以后,他还要为傍晚开幕式上的现场演出进行排练。他的空闲时间以分钟为单位计算。

这样紧张的准备时间是否能够达到展览的预期效果?汪建伟的回答是,他追求的不是圆润和完美,而是一种“利落的干净”。事实上,他并没有为现场行为或展览效果设定过一个具体的目标。他所关注的,是由时间的延续而铺展开来的劳动/创作过程,而这一过程早就消减了终点或功利化目的存在的意义。

傍晚开幕式上由汪建伟导演的现场行为艺术名为《螺旋坡道图书馆》。这是一件场域特定艺术创作,聚焦于思想如何在美术馆空间内聚集与流动。这部作品的灵感分别汲取自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对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螺旋形廊道的设计,以及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194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巴别塔图书馆》(La Biblioteca de Babel)。

汪建伟在纽约征召了20位志愿者作为演说者。他们就10个既定主题分别进行讲演,题目包含诺斯底主义、图书馆、地图、宇宙、气象、消失、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和古根海姆。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策展人汤伟峰(Thomas J. Berghuis)介绍,参加演说的志愿者多数有剧场、媒体或教育专业背景,所以具有公开演讲的经验。同时,他们的参与与发言完全“出于热情”,其演讲的具体内容也完全由自己决定。

行为表演进行的现场,演说者们两两一组,在博物馆地下的礼堂面对麦克风自由发言,而他们的声音则犹如交响乐一般,通过博物馆大厅廊道上扩音器放大,从而形成声音在空间中此起彼伏,在时间上重叠交替的效果。然而,这还不是这件作品的完结。汪建伟此后将运用这场演出的录音作为作品第二部分演出的剧本基础,并计划将在“时间寺”展览的最后一周进行演出。作品《螺旋坡道图书馆》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其灵感来源之一《巴别塔图书馆》。在这部著作中,博尔赫斯强调图书馆是神的产物,并赋予图书馆以神圣的色彩。这不仅让人联想到汪建伟对“时间寺”的命名。

许多人都在问,什么是“时间寺”?汪建伟在30日的媒体预展发布会上说,“用最简单的话来讲,‘时间寺’是如何用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将思考方式变成一种形式”。这一呈现的形式可以是他创作的55分钟的电影新作《时间消失的早晨》。故事灵感来源于法兰兹·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Die Verwandlung)。影片将电影布景与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将抽象的层次融入故事当中,讲述了一个年轻人某天醒来时,发现自己头上长出了鱼鳃,身体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时间消失的早晨》探讨了今日中国,对现实的感知和解读之间的差距。影片在叙事与抽象的片断之间来回切换,在变形的状态下,这位年轻人唯一剩下的只有时间。

时间或许也在你踱步于巨幅的四联屏绘画《时间寺》前时显现。不同于汪建伟简洁抽象的造型风格,这幅相对写实的绘画装置作品以直白的方式描绘了一场普通的会议,画中有男有女,颜色以蓝、灰和米色为主。但是稍加留意,观众就会注意到四幅绘画实为相同姿势人物的重复出现。汪建伟解释,这件作品其实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它们被装在特别打造的深度不一的画框里。随着观众视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移动,这些单一场景相机定格镜头层层叠加,看上去仿佛是连续的动态影像。

时间的呈现方式还可以是展厅中放置的雕塑。平滑的几何切面构成了雕塑的外观,而实现复杂切面的效果背后是一个密集劳动的过程——包括多重层叠木材的裁切与接合,再加上金属、橡胶、及蓝色和黄色漆的运用。据汪建伟介绍,这些雕塑全部由手工制作。在审视这一件耗费时间、艺术创想和人工成本的作品时,你不由得从作品的最终形态向前推演其制作过程。

在美国时间10月29日“时间寺”预展晚宴上,汪建伟曾坦言,他是在晚宴开始一个小时之前才第一次完整地看到自己过去一年的创作。“当我在看我的艺术的时候,我完全不太像个艺术家,我完全看到的只是劳动。我其实会看见哪一块木头、哪一块橡胶在哪一月差不多是哪一天的时候,我们通过多少次失败最终变成这个样子。所以说,每一个劳动的细节实际上是我今天记得最清楚的。实际上,这也可能是,这个时间变成了一种劳动,”他说。

作为古根海姆博物馆“何鸿毅家族基金当代艺术计划”3个委约创作展览的首个项目,汪建伟的“时间寺”展览自2013年宣布举办之后就引来了国内外多方关注。何鸿毅家族基金会会成立于2005年,为香港独立慈善团体。“何鸿毅家族基金当代艺术计划”旨在探索在全球背景下,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概念和作品来塑造当代艺术,是古根海姆三星亚洲艺术资深策展人孟璐(Alexandra Munroe)率领的古根海姆亚洲艺术计划一部份。

孟璐称古根海姆与基金会合作的方式为“收藏中的收藏”,因为其委约的作品将以何鸿毅家族基金藏品的名义成为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永久馆藏。何鸿毅家族基金CEO黎义恩(Ted Lipman)和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策展人汤伟峰 (Thomas J. Berghuis) 介绍,对于艺术家的甄选和展览的设想完全由策展人汤伟峰和博物馆方面决定,基金会不干涉策展环节的任何的决策。

汤伟峰则透露,接下来的两个委约展览可能会是个展,也可能会是群展。他与黎义恩都强调,古根海姆“何鸿毅家族基金当代艺术计划”并不仅限于支持中国艺术家。事实上,此计划的着眼点是整个华人艺术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而非狭义上以国籍为依据的“中国艺术”。“我们的目标是将中华文化引入的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文化中,”黎义恩说。

然而这一推介并不意味着寻找一个“文化/艺术代言人”。古根海姆博物馆理查德·阿姆斯壮(Richard Armstrong)曾如此概括汪建伟,“他的作品兼备中国古典思想、后现代哲学和当代视觉文化。”而汪建伟作品中时常流露出的那些日常生活的元素以及出于反特殊性而选择的抽象表达方式都促使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在媒体预展发布会的致辞中,汪建伟提出了他对当代艺术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品是超越个人、地区和任何特殊性的。”

通过“时间寺”绘画、雕塑、视频影像和现场戏剧等多重形式,和作品中触及到的社会、哲学、文学等丰富议题,汪建伟不代表任何人,但他的作品将触及到许多人。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