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央美的流金岁月 “会师——从北平艺专 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央美美术馆开幕
0条评论 2014-11-05 00:13:5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保兴
2014年11月4日16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陈列:会师——从北平艺专 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开幕。该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王璜生馆长担任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曹庆晖副教授任策展人,是文化部“201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展览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将中央美院建院期间的1946年至1953年的历史进行梳理,展出历史、文献、资料与作品。展览以国统区的北平艺专和来自解放区的鲁艺的不同教师队伍的创作作品为主线,通过展示当时在艺专和美院执教和学习的艺术家的不同创作面貌,展现时代的艺术潮流的汇合,梳理美院建国前后的艺术教育思想和传承,同时考证、挖掘并展出当时的相关文献、影像和实物史料,重点突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在1950年合并建立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建院初期“普及第一”的创作与教学情况。
 
具体时间限定在1946-1953年,是因为:1、虽然美术学校在1918年就诞生于北京,但并入中央美术学院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是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奉命于1946年在北平重组重办的,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思想主张与国立北平艺专在历史上发生深度联系,形成“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的雏形即在此时,因此1946年是一个标志点。2、出身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的部分师资,在1948年归口到当年在正定成立的华北大学三部,这个时间在1946年之后。不过从文艺“二为”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传统而言,正定华大三部与延安鲁艺同属于“延安学派”这个整体,所以展题明示延安鲁艺而非华大三部主要是基于这一方面。3、1953年是新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在此大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经过1950-1953年“普及第一”的年连宣教学,于是年转向专业分科的“正规化”办学,步入高等美术教育正规化建设和探索时期。另外,徐悲鸿也是1953年去世,也是徐悲鸿时代的结束。所以,1953年是一个分界点。
 
此次展览中展出馆藏精品40余件,涵盖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及中央美院建院初期的众多经典作品,包含北平艺专时期艾中信的《紫禁城残雪》、李桦的《天桥人物》等,延安鲁艺时期王式廓的《改造二流子》、彦涵的《审问》等,建国初期优秀的年画作品邓澍的《和平签名》等。还有吴作人、齐白石、叶浅予、董希文、王临乙等美院初期教学骨干的多幅经典作品。策展人曹庆晖表示:“展览没有选取出镜率高的‘老资源’来说美术史,而是尽可能的挖掘那些很重要但是不常见到的‘新作品’。”另外,展览还特别陈列48幅建国初期印制的珍贵宣传画。
 
展览结构则采取了文本叙事的倒叙法,以反映建院初期中央美术学院“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努力轨迹,然后回溯北平艺专和华大三部的师资、创作、主张,力图真正将展览的重点和观众的视点落到“会师”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苏新平表示:“展览在梳理学院历史,面向社会的同时,也会对学院教学的开展有很大意义。”研究这段非常时期的历史与学术精神不仅仅在于复原、重现中央美术学院的一段流金岁月,它更是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重要节点的探寻和思考,也是对那一段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文化史与社会发展史的研究,由此揭示历史的发展情景和现实状态。让观众在感受到个新时代扑面而来的同时,也对其中的因果联系有所了解。
 
此次展览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第一是位于展厅中央的毛泽东亲笔题的“国立美术学院”名称真迹。二是展览分“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与“延安学派”进行梳理。三是,展览主办方特意寻找了一张桌子、四把椅子的老物件,让观众更容易进入那个情境、那个年代。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4月25日。据悉,作为中央美院一段重要的历史,在本次展览结束后还会将汇集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编辑:李保兴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