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年会观察报告:一波三折的批评家年会
0条评论 2014-11-12 17:14:45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徐婉娟
举行到第八届的批评家年会辗转了北京、成都、西安、苏州四个城市,虽说在第六、七届年会落户西安时有一纸合约表态“永久”落户,但贾方舟回应合约中也有写明“并不局限于在西安美术馆举办”年会,除了资金上的问题,与雨村美术馆的合作也主要考虑到“怕大家连续三年都在西安开会产生疲倦感。”八年4个城市,“连一个普通的民间NGO组织也不算上 ”的年会怀着理想一路辗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波三折地平衡着,也折射出中国艺术生态的独特现象。
 
第八届年会转战苏州
 
苏州艺术家虞村在8日下午最激烈的分组讨论环节挨个将批评家请离会议桌为他的新画册签名。在会议前夕,虞村的个展“瞧!这些人”在苏州美术馆借势开幕。展出的就是他画了有十几年的“批评家”系列,7日中午过后,参会的大部队人马基本已经到齐出现在虞村的个展上。在中国,从来也没有哪位艺术家像虞村一般的如此关注批评家群体,一件件油画肖像挂置展厅,看上去倒是有点“集邮”的味道。随后大巴车将一干批评家拉至虞村的学术研讨会现场。从虞村与多位批评家的交道方式看来,他们已是熟识多年的老朋友。借着这次批评家们都来到苏州,看得出来,虞村是花了心思准备的。
 
花心思准备的不光只有虞村,还有此次出资赞助年会顺利举办的雨村美术馆,借着年会41位到会批评家来苏州的东风,馆长王晓东有意识将馆内策划的年度当代艺术系列展览开幕式放在了8日会议结束后。都说雨村美术馆有钱,其不光光是因为在当年同新加坡同步规划的苏州工业园区占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场馆,雨村美术馆新馆依水傍河坐拥斜塘老街黄金地段,也因为这座苏州最大的民营美术馆背后是江苏最大的眼镜生产批发零售商之一,除了正在运营的两个美术馆和一个画廊外,还有正在打造的占地面积约30亩的雨村文化创意园。
 
每年举办近20场展览及活动的雨村美术馆,在立意之初就决心培养苏州的当代艺术土壤。但对于在从事书画创作的艺术家人数至少可以用“万”来统计,从事当代艺术的只有约50人的苏州来说,培养土壤不光光是砸钱就能解决的。
 
去年9月,苏州雨村美术馆策划了以“再造”系列项目的首个大型当代艺术展览“淼•再造”时,馆长王晓东邀请到了年会的发起人贾方舟先生莅临展览。在展览活动中,双方就聊起了苏州目前的当代艺术现状与年会的一些情况。由于西安美术馆资金没有到位,年会急需落实下一年的资金问题,也由于王晓东站在美术馆方角度考虑苏州急需一场当代艺术批评声音的“及时雨”,双方可以说在前期就一拍即合。
 
但承办一届年会,对于用钱之处如此之多的雨村美术馆来说并非毛毛雨。按到会批评家和外地媒体代表人数来算约50人左右,下榻酒店的大床房在携程与艺龙预订报价平均约500元一晚,APEC期间给批评家订购从北京到苏州的高铁一等座为883.5元一张,加上出版年会文集的“十来万”与多次筹备会的招待费用,粗略毛估“大几十万是跑不了的”。
 
但王晓东会后表示还是非常有意义,“对雨村美术馆来讲,我们当然需要得到批评家们的支持和理解。在将来我们馆的发展当中,也是希望能够得到批评家们的一些指导。所以我们也很乐意来做这个活动,在活动当中自身也学到很多东西。旁听整个年会的过程中,有很多意见很有意思,对我们的启发也很大。年会过后,苏州从事当代的艺术家都‘亢奋’了,他们感觉到苏州的当代艺术的前景是光明的。”
 
“峰会”的理想与现实
 
每年年会的主题和APEC的主题一样宏大,今年谈得是“批评与展览”。很多参会过的批评家和媒体人都感受到宏大的主题讨论起来总是容易内容过于松散,对于提出的很多问题“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意见”,也曾有很多声音表示每年一聚的批评家年会“不该走向平庸”,或提出质疑“还有戏吗”,甚至有专门撰文提议“该‘休’矣”。真性情的彭德也曾就年会推心置腹撰文写道:“只是大一统的会议除了热闹,不可能呈现切实而深刻的成果。”甚至“鼓吹京沪宁杭穗成渝等地形成各自独立的艺术批评共同体,各开各的会,各有各的切入点。积极地做,每届年会围绕某个话题,将各地共同体少数代表人物聚在一起交流,辅以新的参与机制扩大覆盖面,其穿透力或许能触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
 
但年年都参会的王小箭对此深有体会“没法儿具体,主题必须是开放式的。如果特别具体就会成为某个问题的专场学术研讨会,而不是批评家年会。你看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学术水准的展览,哪次主题不是宏大的,开放式的?”由此想来,今年APEC的主题“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也不外如是。
 
而年会在人们印象中也是激烈的,兵戎相见,不留情面。2007年在宋庄涅槃的首届年会是,2011年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引发多方争议的第五届年会是,2012年接过年会说要永久落户西安美术馆的第六届年会也是。
 
7年前,同样的11月,贾方舟在那个怀揣了理想的会议开幕式上开篇表态“不管我们这些批评家之间在学术观点上有多大的分歧、有多大的差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份使命感和责任心,正是这点把我们连在一起,使我们坐在一起讨论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我们意见不会一致,但是我们不要求一致,大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学术方位上做自己的工作。”
 
在第六届年会上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曾表示,西安应该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发展都要做出贡献。“中国批评界,中国的文化批评受到社会各种各样的评论和各种各样的批评,不仅仅是在当代批评界,在文学界、建筑界等等很多领域,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发展,人们认为批评被市场绑架,批评被金钱绑架,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批评的精神,这个精神能够坚持下来,能够持续发展,批评的一个辉煌的明天一定能够到来。”
 
这个“连一个普通的民间NGO组织也不算上”的年会,艺术圈对于它还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亲历者都集结于此,从第一届确定是40位学术委员发展到如今的67位,平均每年吸纳5至6位新增学术委员对于这个民间组织来说贾方舟表示有点过快,往后的年会会考虑适当放慢脚步。
 
但对于中国艺术批评工作的脚步不能慢,不少外界质疑的诸多问题在今年也试图正在改变。面对中国批评界受到社会各种各样的评论和的批评,“游历”了华北、西南、西北和长三角的年会而言,正在试图不断完善自身机制的年会。
 
今年会议放在距离市中心的苏州工业园区里的一家酒店中举行,方圆几里不是工厂就是荒地,离着最近的一家牛肉面店地图显示距离是1.3公里,走高速公路离苏州火车站也有近40分钟的车程。操持了8年年会的贾方舟说“这样也好,大家哪儿都去不了,好好开会。”两天会议期间,早午晚餐基本都在酒店内解决,由于酒店内的自助餐供应时间是11点至13点,两天中午年会都将会议进行到了12点过后,加上另有两家科技公司同在酒店召开年会,过了饭点的自助餐没吃两口已是冰凉。
 
往年的《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批评文集》也被不少人诟病,同样一篇文章可以连续两年甚至三年出现文集之中。”批评家们真的有好好在做批评工作吗?“在贾方舟整理前六届文集汇总和梳理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予以重视。在今年的文集文章征集与审查时,本届学术秘书葛秀支对每篇提交的学术文章进行一一核对与网络筛查发现,不乏有提交与往年相同文章的情况出现,“往年提交过的文章必须打回去,打电话给老师说明情况,需要提交当年的学术成果。”并表示,也有个别学术委员实在没有文章可以提交,只能不予考虑。
 
又因为不少委员往年提出在会议中没有时间充分发表学术看法,今年改用上午先汇报2013至2014年有关主题的基本情况报告,以此为背景材料下午分组充分讨论,第二天总结汇报的形式充分听取每位到会学术委员的学术看法。但计划得好,赶不上变化得快。由于原定约60位批评家到会,分为“策展与批评”、“展览与制度”、“理论与历史”、“现场与个案”四个部分进行定向讨论,但实际到会41位,使得原先安排被打散分成三组就主题“批评与展览”自由发言。
 
地方化,年会的出路?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马云在阿里巴巴在美上市当天印在T恤上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批评家年会。坚持办了八届的年会不可谓不辛苦。
 
从宋庄艺术促进会接连出资支持年会出现资金问题后,这个还算抱有本真理想的艺术学术共同体在每年找资金方面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曾有引起业界与媒体关注的第五届年会被炮轰为“被资本绑架的批评”,但经过年会自身的意识觉醒与机制扬弃,不少地方机构还是急需年会为当地的当代艺术生态氛围做出的贡献与指导。
 
今年的轮值主席孙振华,在会议开始就表示:“这个年会,连一个普通的民间NGO组织也不算上,就是从事当代批评的艺术家自愿的组合在一起开会,但是年会最大的成果就是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小气侯,小环境,实现了我们自己的小民主,非常可贵。第一,我们有较好的组织机构,实行了轮值机制。其二,每一届年会都会有针对一个具体的当代批评的问题,形成学术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其三,年会在不同地方召开一定层度上激活了当地的艺术批评氛围。当代艺术批评,不仅仅是批评与艺术文本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批评家与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事情。”
 
今年年会上,不乏几家来自外地有意向接洽和出资引进往后年会的出资方,据悉合作已接洽到2016年的第十届年会。其中欲引进年会的一家淄博的机构负责人表示:“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很快,虽然我不是很懂,但由于我擅长整合资源与推广营销,在去年试水经营的多个当代艺术项目让我赚了3000万。但由于自身是野路子出家,这次过来也是向各位老师来学习的。特别是当代艺术,没有专业化的知识和背景走不长远。”
 
地方化的游历,从最初不少学术委员的不情愿转变成默认不表态,想来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就如今年的第47届国际艺评人协会大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AICA),也同样以“游历”的方式开在了韩国。
 
拉动地方当代艺术生态氛围是年会在辗转多个地方后显著的效应,王晓东在会后表示:“苏州虽然是一个文化重镇,但是在当代艺术领域始终还是不能真正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我想有一个方面就肯定是当代艺术家和当代艺术评论家相互之间的沟通以前是不太方便的,现在通过这个年会我感觉会形成一种很好的现象和氛围,我相信这些当代评论家对苏州的当代艺术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游击战术”到底可不可行?孙振华在年会中也明确表示:“年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不管是在宋庄,还是在西安,以及在苏州召开,对当地的当代艺术批评,都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讲,激活了这个地方的批评磁场。”

编辑:孙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