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视首播的《中国大画家》节目现场
广东卫视首播的《中国大画家》节目现场
照相可以取代写生?
近年来,国画家创作借助照片已不是什么秘密,甚至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倚重照片,而不以写生作为获取素材的方式。在11月9日广东卫视首播的《中国大画家》节目中,节目主评委就现场质疑个别选手的画作有“画照片”的嫌疑。虽然用照片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是被容许的,但对照片的过度依赖,会否使画家逐渐丧失创造力?不久的将来,照片会否取代写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广东卫视《中国大画家》的几位主评委。据悉《中国大画家》每周日21:20在广东卫视播出。
【照片要为画家服务】
许钦松:画家要做到“慢、静、淡”
谈起“画家画照片”,身为中国美协副主席的许钦松先生向记者简单介绍了“画照片”的起源。在上世纪30年代的当代艺术,国内美术圈悄然兴起了“画照片”。他们受那些完全依照照片绘画的西方写实主义画家影响,连一根毛孔都画得很细。但最近几十年,美术界已渐渐不提倡以临摹照片的方式来创作。
许钦松强调:“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非要利用照片来创作,那么照片一定要为画家服务,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支撑,然后再吸取照片中的艺术细节。如果画家的艺术观念跟照片产生了强有力的对接,由艺术观念来引领整个创作过程,那我认为可以借助照片并且很有必要。”
别沦为画照片的“失足”画家
既然借助照片创作这个方式可取,那么画家应该如何使用照片呢?许钦松表示,画家使用照片要非常谨慎,懂得把握分寸,必须进行二度创作。但许主席同时强调,画国画不主张参考照片,因为不管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家的亲身感受是最重要的,比如一张对焦局部风景的照片,哪及得上画家亲临大自然感受整个环境;如果是一张大场景的照片,那就更没有必要借助它来创作了。
对于当今美术界比较浮躁的现状,许钦松感叹道:“现在整个社会都显得浮躁,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干什么事都匆匆忙忙,这样非常不利于艺术创造。所以我呼吁画家们要做到三点:慢下来、静下来、淡下来,让自己的步伐慢下来,静下心,淡薄名利,踏踏实实地与大自然对话,用心体会自己的深层思想和精神意识,追求艺术的真谛。别沦为画照片的失足画家,不然再这样发展下去,说不定不久的将来,照片真的会完全取代写生,这样对艺术界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不与照相机争功】
姜宝林:“画照片”是错误的,“利用照片”是正确的
姜宝林表示,照相机发明以后,不少画家会借助新的技术成果,即以照片代替速写。可以说,绘画创作除了通过以速写为搜集素材的手段之外,利用自己采风和体验生活所拍摄的照片作为创作素材,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有时我在坐车的时候看到窗外有值得采集的素材,我便用照相机拍下,因为窗外的风景只是一刹那的时间,我无法在车上进行速写,这时照相机就给我提供了便利。但我反对完全依靠照相机,照片永远无法代替速写。所以我要说,画照片是错误的,利用照片才是对的。”
姜宝林还引用了其导师的名言:“我的导师李可染曾说过:不与照相机争功。意思是:不能以画得像为艺术标准,人无法画出比照片更逼真的作品,但人可以做照相机所做不到的艺术表现,即把艺术家主观方面对自然的感受、情绪,通过理想化的艺术加工表现出来。西方有一个超级写实主义流派,此流派追求的是画得比照片更逼真。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我觉得过多依赖照片,对艺术创作是有害的。”
一定不可轻视写生
姜宝林同时还强调,虽然画家可以利用照片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但并不意味着画家就可以轻视写生能力的持续训练和巩固提高,因为,靠观察、靠记忆、靠灵感来写生,是所有画家都应具备的能力。“现在书画界有一种很反常的现象,有些画家离不开照相机,不愿画速写,认为将照片作为形象的参照,远比自己对景写生要方便得多,但我要强调的是,对景写生另有其在艺术技巧上的锻炼、现场感觉的把握等方面的特殊意义。”
姜宝林还举例道:“比如广东的三角梅,用四台照相机拍出来的三角梅都一样样的,但如果让四个画家同时对着三角梅来画,每个画家画出来的三角梅都绝不一样,因为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每一幅画都表达了画家不同的内心情感。而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是没有灵魂的。”
姜宝林还为中国艺术界敲响警钟:“还是引用我导师李可染的话:艺术家要读好两本书,一本是传统,一本是大自然,大自然这本书比传统更重要!艺术家要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更有感染力的作品。”
【画照片不等于依赖】
梁江:只要保有创造能力,利用照片又何妨
梁江认为,如果参照照片来创作是必要手段,那他觉得很好。因为很多画家包括他自己,有时候都会利用透过照相机而得到的视觉效果作画,例如超广角镜使景物变形,而看来仍然认得那景物的效果;又例如把焦距调到远处,使远景清晰而近景模糊的效果等等。“利用照片来作画,看你怎么用,要用得其所,如果仅仅是用照相机来记录素材,那我自己也这样用过。”
梁江把照相机比作画画的其中一种工具,“正如你拿什么笔来画画并不重要,只要能画出好作品,用什么方法就是其次了。”
但梁江也同时提出,利用归利用,不能成为照相机的奴隶。“如果我们用照片去获取平时的观察方法,再把观察的速写拿过来创作,这是非常好的办法。但有些画家过分依赖照相机,认为拍了照以后就不用去观察和体验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画照片不等于抄袭
画照片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画谁的照片,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怎样画照片,是全盘照抄,还是加工改造。这之中能够产生问题的是画别人的照片,对此,梁江表示:“抄袭、模仿或借鉴本身就不好鉴定。画自己拍的照片当然不会有问题,但如果画别人的照片就要注意一个侵权的问题。把照片当作素材进行二度创作可以,但不要原封不动地照搬,这类画作如果与原图有一半以上相似,便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梁江还强调,利用照片跟写生完全是两码事。数码相机不能替代作者去感受大自然的神韵,感受大自然的鲜活。写生不仅是搜集资料,更多的是画家基本功的积累、造型能力的锻炼。不过他的最终定论是:“只要保有自己的创造能力,利用照片又何妨。”他说以自己过往的经验来看,没有一张成功的作品是直接对着一张照片翻译过来的,就算是利用照片作画,作者也必须通过自己的感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此外,作者在作画的时候只会取照片的其中一个角度来放大,而不是像照片那样拍得面面俱到,作品必须要有所偏重,不然就是一幅失败的作品。(易哲)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