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托邦--李军个展" 研讨会在玉衡艺术中心开幕
0条评论 2014-11-20 16:15:0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随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讲师鲁明军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认为李军和绘画史的关系比较暧昧,甚至可以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讨论李军的作品更应该放到今天的艺术生产机制和当代文化感觉中去审视。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的意义恰恰不在于水墨,而是今天的流行文化或者说是消费社会中的文化状态。在鲁明军看来,在李军的绘画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语言方式。他跟很多水墨的不同就在于抽离了笔墨,也意味着抽离了附加在笔墨之上的历史和意义。笔墨不是媒介,就是材料。甚至在表现中,很像水彩。换句话说,李军就是在生产一种符号。他去掉了深度,去掉了意义,只剩下一个符号。而这恰恰应对的是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犬儒"问题。真正的犬儒是一种自由、散漫,不修边幅的、时刻保持怀疑的生活状态。所以,犬儒本身非常后现代,非常当代。在这个意义上,不能说李军的绘画与当代犬儒式的生活方式互相影响,但是它们共享了一种文化感觉和状态,这可能也就是李军介入社会的一种方式。对此,皮道坚先生也表示了赞同并肯定说到:"鲁明军的观点很新鲜,认为和历史的关系很暧昧;另外,李军是把艺术生产机制和在当下流行文化语境下去看他的绘画艺术。对于'犬儒主义',这个恰恰是今年很多知识分子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对他们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概括。这也说明李军作品的多意性。"

艺术评论家兼独立策展人鲍栋紧接着谈到:"我们把这个问题拉开一点,我们今天讨论水墨,如果以展览来看,这几年水墨热,有大量关于水墨的展览。关于水墨的话语起码可以分成这么几种,一种把水墨当成超越性的东西,强调了水墨背后有一个道,有一个理。有一个建构,这个建构也可以体现在艺术家的方法上,在新的当代生活中的建构、发现一种精神超越性。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世俗化,尘世化。李军的画直观上有这种日常生活,他所画的狗,不是现实的狗,不是他个人充满感情的对象。而是没有野性的狗,是被驯化、被宠物化、被拍摄的狗,这些狗的形象,是通过媒体来传播,最后通过微信进入日常的生活,我们可能吃饭的时候会看一下微信。狗本身也被图象化了,图象已经替代了狗原来的存在,这是一个从世俗化的角度理解李军的大背景。还有一个方向,更多体现在展览上。除了超越性和世俗化,还有一个角度把水墨和艺术史系统,文化史系统联系起来;也不仅仅只媒介水墨,也不是水墨新题材,实际上什么都可以,甚至没有水和墨但是依然可以叫水墨文化的共同体。对于李军来说,极端的讲,他不是因为喜欢狗而画水墨,而是因为他的水墨已经形成了敏感性,他水墨的特殊使用方式,很适合画狗。在他的水墨语言中,包含了一种纯粹物性的因素,是一种不可还原为审美意义而自足存在的东西。

针对此次展览主题"狗托邦",艺术批评家兼策展人段君从三方面深入探究了其背后隐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他认为"狗托邦"是一个很现实化,处境化的概念,暗示我们中国人日常的生存还是如狗那样的生存。而他更希望这样一个展览的概念,到后面能够成为人文领域,今后能够运用的一个概念,而不是把狗作为一个具体的对象,应该把狗所涉及到背后的概念扩展开来,甚至不妨成为中国化比较特色的概念。这其中还涉及到其它一些类似概念:一个就是"乌托邦",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这个概念也越来越不合时宜。在当代我们更加关注一些比较幽暗、黑暗的层面,这种"乌托邦"的概念越来越类似中国梦的概念,在20世纪之后,慢慢被替代。这在李军所画的斑马、花卉中有所体现,他以一种浪漫和自然的连续性,去对抗人文的中断性,恰恰是他寻找这种自然题材,又联系到社会束缚的题材。还有一个是"敌托邦",还有就是60年代提出"异托邦"的空间,跟"乌托邦"有很大的区别,虽然有幻想成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区域是存在的。在李军的作品里面,其实部分很接近这样一种异托邦的概念,但是更加中国化,也是在表明中国水墨文化政治的立场,就是要摆脱当前狗被角色化的处境。狗和人不同在于,狗代表的文化系统,会随着狗生命的中断而中断,但是人不会。这恰恰是人也是处于"狗托邦"这样更加困难的处境。

而针对前面专家围绕李军作品提出的不同观念,著名批评家兼策展人杭春晓站在一个非评判者或理解者的角度提出"他们这拨人是在怎样的知识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由他们的生产、检讨我们这一代人存在着怎样的艺术话语条件下,产生各自的应对方式"的问题并以此展开了讨论。他认为图象化带来一种便利的阅读通道,有可能会屏蔽掉这些隐藏着其他的前提,李军的作品中在技术表述上,实际上显现了在图象一个很直观中显现另外一个潜藏的知识,而这可能是跟传统有关的知识。面对李军在创作方式上媒材的转换现象,在杭春晓看来发生如此变化是因为他们这代人身上,传统与当代不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话语构成。在他们身上认为当代的图象化,甚至综合材料化的方式,与传统体验并不矛盾,不是不再兼顾的状态。实际上,他们是想用陌生化的控制方式,重新回到传统用笔墨方式达到的结果。传统笔墨在近世逐渐被提议成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以往屏蔽掉笔墨达到的笔性。在之后,用技术画的方式,慢慢屏蔽掉笔性的时候,在新一代的画家中,可以不用我们熟悉的历史通道,用新的通道达到类似的体验,在我看来也是这一代人很有趣的知识观。他们对于传统的理解,包括传统和当代的关系,包括传统某一种技术和结果的关系,都不再是一种对立化,矛盾的冲突的,非此即彼的态度,而是通融的态度。他可以抛掉熟悉的通道,用新的材料方式,达到笔性的结果,也可以用传统的体验方式,去兼顾当代图象与视觉经验。

研讨会最后,玉衡艺术中心负责人王刚先生对各位嘉宾的发言也深有感触,对于举办此次李军的个展,他解释到:"各位老师刚才都提到了,不管从材料、手段等各个方面,李军作品的丰富性都在不断加大。我和李军已经认识了5年,对他比较了解,从这些变化当中我们发现他的绘画语言不断在提炼和完善,通过这种提炼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语言。刚才大家提到他为什么画狗,至少我个人或者我作为一个艺术机构的负责人、藏家,我认为狗只是他的一种表达,他画的狗不是简单找一个绘画题材,实际上是一种鲜明透彻的表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皮道坚先生也在最后对每位嘉宾的演讲表示了肯定与感谢。

 

编辑:陈荷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