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艺术史的节点,才有可能获诺贝尔艺术奖。
选择就是偏见的产物,每一种评选都非常困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每一年诺奖出炉,科学奖和医学奖多为实至名归,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最容易意见不一致,出现反对与质疑的声音。因此,和平奖甚至常常空缺,而文学奖更是各花入各眼,但无论怎样质疑,被提名的文学家几乎都能销量倍增。
每年的诺奖有1000至2000人被推荐为候选人,而在艺术领域讨论谁是最杰出的艺术家,尽管最终结果分歧很大,但是业内人士提名的候选人却相对集中。
安塞姆·基弗、格哈德·里希特是公认的大师型艺术家,难分伯仲;如果不是已经去世,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将是强有力的竞争者;马林·杜马斯(Marlene Dumas)、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山德罗·基亚(Sandro Chia)、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各有拥趸;达明安·赫斯特、杰夫·昆斯是市场英雄;年轻一些的猛人如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和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也令不少人心仪,后者的作品甚至没有物质实体,但就是立住了。
而在中国艺术家中,蔡国强和徐冰是得票最高的,这两位艺术家早期位列海外四大金刚,一直坚持国际化路线,且创作活动活跃,他们的创作不受地域限制,可与全世界的艺术家同台竞技。
引起广泛关注的艺术家都有某种天赋的本领,在自己的方向上把创作推进到极致。而且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你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蹦出他们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个节点,而成为这样的节点,可以说就是诺贝尔艺术奖的评选标准。
同时,以上这份名单在拍卖市场上也炙手可热,其中一些名字甚至跟古典大师一样作品稀缺。
为什么多数人都认为基弗最伟大?
在调查中,安塞姆·基弗是获得诺贝尔艺术奖的最热门艺术家。今年12月之前,经过四年的漫长准备,基弗的第一个大型回顾展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举办,他46年来的创作悉数到场,历史、神话、文学、哲学和科学均有涉猎。尽管从不表达当下,但基弗的创作无疑是最为贴近社会现实的。
基弗1945年生于小城多瑙艾辛根(Donaueschingen),曾师从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彼得·德雷尔(Peter Dreher),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也被公认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
从艺46年,基弗在德国、法国、意大利拥有7间工作室,他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旅行几乎就是在不同工作室之间的切换。不管在哪个工作室,基弗都喜欢单独工作,他每天骑车在自己巨大的工作室中穿行,如同在作品的时空线索中穿行。
他的成就和名声吸引了丹尼尔·科恩(Daniele Cohn)写下《安塞姆·基弗的工作室》(Anselm Kiefer Studios),也吸引来荷兰导演索菲亚·菲尼斯(Sophie Fiennes),拍摄了纪录片《故城草木深》(Over Your Cities Grass Will)。
基弗拥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工作室,也创作世界上最巨型的作品。他使用世界上能找到的任何材料进行创作,如稻草、碎玻璃、干花、粉煤灰、黏土、石头、树叶、铅、虫胶、感光乳剂以及钢铁。作品没有固定形式,绘画、行为、摄影、综合材料、装置、雕塑都有尝试。这些巨大沉重的作品经常会令展出场所的墙壁不堪重负,自身却十分脆弱,难以保存。
1969年,24岁的基弗穿着父亲的纳粹军服,在欧洲不同城市行纳粹军礼,并拍照留念。他画希特勒时代劫后余生的废墟残骸,也将残骸搬入美术馆,并相信“遗迹代表了一切复苏的开始”。
有人说基弗是“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德意志的招魂人”,他通过表现德国历史的暗面,为德国的理想主义疗伤。基弗的作品总能激发观众的好奇,想去了解关于他的全部,但基弗好像一直在对抗被了解的可能,他题在画上的文字复杂又晦涩,唤起的联想比理解更多。
2008年,基弗凭借作品“铅铸图书馆”获得德国图书和平奖(Friedenspreis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造型艺术家。
编辑: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