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诺贝尔艺术奖
0条评论 2014-12-16 10:29:53 来源:新周刊 作者:孙琳琳

艺术有能量,但没有最佳。

1900年,诺贝尔在遗嘱中要求将自己死后留下的财产分成五等份:“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很显然,当时艺术并没有进入诺贝尔的视野。但是《卫报》的评论相信,这个情况在今天已经得到完全的改观,“如今的艺术和文学一样精粹”。

15世纪以来,艺术家离工匠身份越来越远,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减弱了,恰恰相反,一些艺术作品的精密和复杂程度让瑞士表厂的顶级工匠也自愧弗如。艺术家的能量增强了,因为他们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方式越来越精神化,他们不再靠天顶画和雕塑来散播信仰,而是表现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或成为你我的镜子。

不需要诺贝尔艺术奖,因为艺术不需要群龙之首。它击中人心的方式多种多样,无法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与文学一样,艺术是一道仅容少数人通过的窄门,它是造梦的领域,也惊醒你的迷梦。最杰出的艺术家可能是人类中最不切实际、最独特的那群人。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家就接受赞助而得以生存和创作,表面上他们靠手艺养活自己,实际上吸引众人的,是他们在形体中高举的心灵,以及在色彩中发光的精神。

微调查

诺贝尔艺术奖给谁好?

艺术家张晓刚:“肯定给60岁以上的,那可能会是里希特,因为这几年他对世界有持续影响力。本来应该给弗洛伊德,但他死了,其他艺术家还太年轻。我还会选路易斯·布尔乔亚,但她也去世了。”

艺术家毛旭辉:“给基弗吧,悲剧很崇高。”

艺术家岳敏君:“艺术怎么能有公认的呢?不可能有公认的。文学奖可能还好处理一点,因为语言上的东西还是受大众语言逻辑的限制。艺术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标准,所以没有办法发诺贝尔奖。”

艺术家牟桓:“艺术如与发明发展人类文明的科学家站在同一奖台上,艺术家只能是个可笑的打酱油者。如果艺术设同一级别奖,仅在绘画类没死。在绘画语言贡献、社会现实意义、创造力和影响力等因素我偏向里希特。”

艺术家刘建华:“还真一下想不出,想说的又不在了。”

艺术家杨俊岭:“罗曼·塞纳(Roman Signer),喜欢艺术家浪漫的幽默,选不上也喜欢。”

艺术史学者吕澎:“关键是今天,今天全世界都很疲软,没有满意的艺术家显出他的那种天赋、才能和充满影响力的状态。没有这样的人,但是如果有奖的话就会有人去努力,也许就会刺激出这样的艺术家来。”

香港白立方画廊总监周晓雯:“基弗,看看他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展览,就明白了。”

编辑:罗远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