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和他的《兰竹石图》轴
0条评论 2014-12-19 13:52:0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周积寅

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在清代"扬州八怪"中是一位最杰出的代表,勇于革新创造的书画家,"道着民间痛痒"的文学家,"得志加泽于民"的"清官"。正因为他人品高尚,社会上对其书画墨宝视如拱璧,争购庋藏。据初步统计,海内外公私藏家收藏的有100余家600余幅书画作品,其中赝品颇多。一些所谓鉴藏家及研究者,常常认假为真,将它发表于一些画集、书籍中,致使珷玞乱玉、鱼目混珠,许多人喜欢收藏板桥书画,是因为仰慕板桥是位名人,知道他的书画是如何如何的值钱,但并不懂得其中的真伪优劣,在拍卖会上生怕花了钱买到的是一幅赝品,这也是板桥价格拍的不是很高的主要原因。

正确掌握板桥书画风格特征,以真迹为依据,通过比较发现疑点,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真伪之结论,这是识别板桥书画主要依据和基本方法。板桥绘画以兰竹石为主要描写对象,也画过松、菊、梅、佛手、香圆、虾、蟹、菱角,但流下来的作品较少。擅长水墨,极少设色。在板桥兰竹石中,我以为竹第一,兰第二,石第三。其绘画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具有力的美。

\
水墨纸本立轴100×115cm

着录:1、启功手稿《击脑集》,1980年(参见此文)2、《郑板桥全集》P369,卞孝萱编,齐鲁书社,1985年6月第一版;3、《郑板桥年谱》P237,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主编:周积寅、王凤珠;4、《扬州八怪年谱》P279,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5月。

画竹。他说画竹是"无所师承",其实是无一定师承,不泥古法而已。从题画诗文得知他学习过李夫人、苏轼、文同、吴镇、徐渭、高其佩、石涛、禹之鼎、尚渔庄等人。强调"师造物"。在家乡住处和衙斋处种了许多竹子,"画竹多得于纸窗粉墙日光月影中"。爱竹成癖,"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创造了"郑竹",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创作三段论以及"胸无成竹"论。画竹"冗繁削尽留清瘦",所谓"一杆瘦",名曰"细竹",细而不弱,坚韧挺拔"如抽碧玉、如青琅玕",具有"清癯雅脱"之美。常常是"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以少胜多,画外有画。随手画节,多不点节,添出主枝,省去大量小枝,虽笔断而意连。叶少而突出竹子的"劲节",叶肥以加强竹子的青翠感。打破竹家所忌,画竹为桃、柳叶,而"不失竹意"。浓淡相宜,干湿并兼,中侧锋兼用之。以书为画,竹中瘦叶以黄庭坚"飘洒而瘦"的书法笔法写之;竹中肥叶以苏轼"短悍而肥"的书法笔法写之。

画兰:学苏轼、郑所南、陈古白、僧白丁、石涛、颜尊五、陈松亭。是有选择地学,主要学陈古白、颜尊五、陈松亭秀劲一路。郑所南画兰好画根,板桥表示"不作此激烈语"。郑所南画兰不画荆棘,谓是纯君子绝无小人,板桥未学之。苏轼画兰常带荆棘,谓惟君子不能容小人,板桥学之。石涛画兰"过纵",板桥也不学。他很少画盆中兰,而多写山中之兰。认为山中之兰"春夏之气居多耳"。有"春夏之气"必有"香气",板桥画山中之兰,力图追求的就是所谓"郑家香"。他笔下的兰花叶短而力,花劲而逸,叶暖花酣气候浓,一片茂盛之状,正是"数尺之箭,数月之花",有数十里之香的"春夏之气"。在画法上的特点是:叶尚古健,不尚转折,用笔直来直去,却逐步顿挫,留得住笔,否则便直率无余味,叶转处用笔蹲,体劲而用腕,写花雄浑挺拔。

画石。学倪云林、万个。云林画石先用侧锋勾轮廓,再反复皴擦,不用染,这是不同于黄公望的地方。板桥取云林侧锋用笔,以白描写意手法写出坚硬之瘦石轮廓,不施渲染,但不作反复皴擦,而石之圭角比之云林更加明显;又取万个数笔皴,但不作披麻皴,而是用北宗斧劈横皴,又取苏轼丑石之势,熔铸成郑家之石。历代画家画石多画太湖石(柔曲圆润、玲珑剔透。以苏州洞庭山为着名产地)。而板桥则画黄石(雄浑朴茂,秀峭崚嶒。以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镇江圌山为着名产地),他爱画黄石,强调有峭角,也许更能借此抒发其胸臆吧。她画石一般不点苔"惧其浊吾画气"。

书法:板桥每画必题,每题必诗文,都离不开书法。楷、行、草、隶、篆书无不擅长。而最能代表他书法成就的是他所谓"六分半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多体合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汉八分隶书的一种,字体似隶而多波磔。(二)以画为书。何绍基说;"极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三)摇波驻节。这是板桥笔法的特点,她常夸张黄山谷的长笔画。爱采用其摆宕之势。善用蹲笔,多用于转折处,而且按得较重,有力透纸背之感。其蹲衄之处,撇在接近收笔之间,而捺则收笔处,亦属隶书之隼尾波。(四)乱石铺街。在一幅书法中,善于利用对立统一法则,字常写得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正正斜斜,方方圆圆,肥肥瘦瘦,疏疏密密,虚虚实实,浓浓淡淡,点画之间,字字之间,行行之间,参差错落,千变万化而不失法度,颇似"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有着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五)一字多变,如《古书评》中出现的七个"书"字,即其中写法,可谓丰富多姿,极尽变化之美。

用印:板桥印章笔力朴古,逼近文何。其书画中用印,一部分自刻,一部分他人刻,据统计,在板桥130余方用印中,自己所刻占用印总数百分之七十。上海博物馆编有《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收有极桥常用印95方,可作为鉴定板桥书画真伪的依据之一。

南京经典拍卖公司从民间征集得来参加拍卖的一幅郑板桥《兰竹石三友图》轴,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十月七日54岁作于潍县。纸本、水墨,纵100厘米,横115厘米。山石前画竹一株,顶天立地,以小竹经纬其间,疏密、浓淡、长短、肥瘦、随意徐疾,构成大局。山石上写兰两纵,秀叶疏花见姿致,自有一种春夏气。山石淡墨以白描手法,寥寥数笔钩出遒坚的山石轮廓。山石上有浓墨数笔点苔,板桥曾谓"从来不作苔花点,今日微添一两斑"。右上方有板桥自题七言绝句,署有板桥郑燮款。钤印二:"板桥"(白文)、"橄榄轩"(朱文)。

此画曾由着名诗人、四川省文联党组织书记戈壁舟(1915-1986)先生收藏。左下角钤"白石老人"印一方,证明齐白石也曾观赏鉴定过证幅画。右裱边有萧平先生题赞:"板桥居士《兰竹石三友图》真迹,作于丙寅之春,居士年五十四,正值盛年,故笔力纵横劲健是可宝也。左下钤白石老人一印,乃其所经眼也。戈父萧平识。"作品因保管不善,画面有所破损。启功先生也曾鉴定过这幅画,当时给我看过这幅画照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他的手稿《击脑集》中记录了其题款:"口口口口含瑞色,竹枝落落见清风;口口笔法偏嫌拙,总为峰峦愧蜀中。乾隆丙寅小阳春廿有七日,画奉口亭老寅长兄先生,板桥小弟郑燮。"其中就有七个字缺失。时隔多年,不知哪一位"高明"的裱画师,在修补时,将题款上字句残片又一次破损并按错了位置,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口口峦峦含瑞色,竹枝落落见清风;口口笔法偏嫌拙,总为峰口口口口。口口丙寅小阳春廿有七日,画奉口亭老寅长兄先生,板桥小弟郑燮。"希望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尽管如此,从画面总体上看,仍不失原作之基本精神。

周积寅,"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郑板桥研究会顾问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