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之居 尼泊尔杜巴广场露天博物馆
0条评论 2014-12-29 09:35:54 来源:美术报 作者:王川

\

广场的前面是印度教的锡哈拉式塔,旁边是尼泊尔式塔,前面是伽楞频鸟石柱。

尼泊尔有着“香格里拉”的美誉,也即世外桃源,这是因为它位于世界屋脊的地理位置,长期与世隔绝而得名的。其实它并非是四面环山,而是一个倾斜的山国,如同一幅绚烂的唐卡般悬挂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北倚长年不化的万仞雪山,面朝着炎热的印度平原,海拔从8000多米直降到60多米。它是世界上离天最近的国度之一,也是个众神居住的国度。

尼泊尔夹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因此它的文化就不免受到这两个文明古国的影响。遍行尼泊尔全国,触目可见的都是各种神庙和塔,一座座在美丽的青山绿水间映现。我到尼泊尔,原本就没指望能看到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即使有一两座,展示的全是皇族历史和宫廷用品,具有美术意义的展品不多,而且还不准拍照,于是就把那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和建筑作为美术品来观赏,它们也因其具有的巨大艺术价值而被誉为是“露天博物馆”。

与2000多万尼泊尔同胞居住在一起的,是无数的神。印度教本来就是一个多神的宗教,神明多如恒河之沙:湿婆神大梵天毗湿奴迦尼萨阿修罗伽楼罗紧那罗,加上藏传佛教的大黑天绿度母白度母金度母欢喜天,一尊尊红脸黑脸白脸绿脸,三头五头六臂八臂的神祗们挤坐在堂皇的神庙里,接受着万众的香火膜拜,要想分得清谁是谁,有没有烧错了香?那得要有好眼力真功夫。尼泊尔举国信教,信徒也如这些神祗一样多,人们把钱都建成了庙建成了塔,供奉给了神,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庙塔遍地的宏观景象,就个人拥有的庙、塔和神像数计,尼泊尔应是世界之最。

一天黄昏,在边僻小镇杜利凯尔,我为一阵诵经声所吸引。寻声觅去,绕了好几个圈,才找到一座屹立在小丘上的塔。塔下3位老人,弹奏着一架古老破旧的小小风琴,正在虔诚地撞钟诵经。没有任何听众,天际苍茫的暮云衬着塔的高大剪影,也衬着3个干瘦如火柴杆般的人影,那声音犹如天籁在耳,悠长感人。我这才感觉到宗教对于尼泊尔人来说,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而须臾不能离,那是我见过的最为动人的一幕。

进入了位于巴德岗的杜巴广场,才能把露天博物馆里最重要的展品看清。“杜巴”的意思就是“皇宫”,这是统治时间长达500年的马拉王朝的皇宫所在地,神和人都同时占据了这里的空间,人又不断向神奉献出自己的空间,于是神所居住的建筑便越来越多,站在广场之上,触目所见的,都是神庙和塔。就像尼泊尔的印度教和佛教难以分清一样,它们的庙和塔也难以分清,似乎庙就是塔,塔就是庙,大抵凡是庙,都是一座四角形的建筑,重檐而高的建筑就是塔。这种重檐塔有双重有三重有五重,最多的有九重,平面有正方形有矩形,偶尔也有六角形的,大都是独立的建筑,主要是作纵向的延伸,里面供奉着神像,它们应该就是塔,然而却是具有了庙的功能。

尼泊尔塔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凡是印度教该有的它都有。然而这种重檐而方形的塔却是只在尼泊尔才有,别处不见,这是他们真正的民族式建筑,道地的国粹。塔有重檐,塔檐的4条脊线都是平直的,不像中国的建筑那般有起翘的飞檐,塔顶的正脊也是平直的,没有两侧的鸱吻,也没有复杂的线条和冗赘的饰物,非常简洁。每一重檐的结构都像一只倒扣的覆斗,从下到上逐层缩小,呈现着一种梯级的递进关系,也具有一种数的比例之美。塔顶往往立有一只或者数只铜制的小塔,那是出于古印度的窣堵坡,也就是最早的塔。

这些塔都是砖木结构,塔身是用砖砌的,屋顶上铺着密密的小瓦,其他部分则用木雕来作了补充。我以为,尼泊尔的这些塔,最为精妙也是最为细致的部分就是这些木雕,倘若没有它们,这些塔就少有可看之处。这些木雕包括屋檐下的支撑,由于塔的出檐很大,深深地探出去,而墙则缩在里面,木雕就从墙上的檐口处伸出去,接上了檐口,起着中国建筑斗拱的作用。然而它并不组成复杂的斗,只是斜斜地一根一根排列着,疏疏地作着支撑,上面还附有雕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门和窗,也全用木头制成。这些门和窗并不仅仅只是填充了墙上的开洞口,而是在两侧和上下都作了延伸,一个窗洞是方形的,那么用木雕装饰之后的形状就是“工”字形的,在上面还要再加上一只半圆形的浮雕板。门更为夸张,有好几重叠套,还要伸出长长的门廊,加上柱子和门楣。这一切木质的物件上都加饰有细密而繁缛的雕花,配上如同编席般美丽的窗棂,每一格上都有雕花图案。在塔的墙体四周,则饰有木头雕成的浮雕带,几层檐间也装饰着细密的窗子,它们大大小小、凸凸凹凹、疏疏密密、重重叠叠,或方或圆、或连或单地布满了整个墙面,最壮观的一座宫殿墙上竟然开有52扇形形式式的窗子,如同一个窗子博物馆,吸人眼球,美不胜收。

当地人说,尼泊尔有三种职业的人最为高贵,一是金匠,二是银匠,三则是木匠,只有这三种职业的人的女儿才配入选“活女神”。在看了这些极度精致的木雕作品之后,不由得从内心赞同木匠确实是尼泊尔最为高贵的职业,因为他们都是艺术家。在广场的入口处,居然还立有一座独木庙,就是只用一根树上的木头来搭成的庙,它纯是木结构,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雕花图案,

然而仅仅有重檐和木窗还不够,尼泊尔的塔前还立有精致的石雕,它们是印度教传说中的各种神祗,有人有动物,如鸟、猴、象、狮等,还有大黑天等神像或佛像。塔前还有高大而挺拔的石柱,顶端是仰莲,站立着人头鸟身的伽楞频铜雕像,在合掌礼拜。还有一些塔或庙的门口站立着一些铜雕的狮子,形状各异。这些庙和塔一律被刷成鲜艳的土红色,塔顶也是红瓦,地下则铺着红砖,配着深赭色的木雕窗棂,青灰色的石雕,塔身上嵌着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黄金和铜饰品,再配上檐间装饰着的彩布和彩旗,一座座宛如天神之居。

尼泊尔的塔不止这一种,广场上还矗立着印度教其他形式的塔。有一种锡哈拉式的印度塔,塔体如同一根玉米棒,也像一只放置着的钟,下面有高高的底座,塔身上满布着繁缛的纹饰,纯用石头砌成,塔内供奉着湿婆或大黑天的像,台阶上蹲伏着石雕的大象和狮子,通体被刷得雪白。此外有一些纯用黄铜制成的塔,还有塔体光滑,如同覆钟般的塔,它们与那些鲜艳的风马旗、群集飞翔的鸽子、缭绕的香烟,加上庄严宏丽的皇宫的绿树红墙,行走其间的彩衣人群,伫立默坐着的黄衣白须的婆罗门,一切如同神话。这些庙和塔并不仅仅只是供游客们观赏的,尼泊尔的每一位行人在走过这些庙和塔时,都会作一次恭敬的礼拜,也有人会虔诚地献上一罐油或鲜花,庙和塔里永远都亮着焰红色的烛光。

尼泊尔多的是闲人,多的是悠然安宁的心态,多的是漫长的时间,为了与此相配,这些建筑物的下部,往往都设计有一层敞廊,它如同伸进建筑物内部的阳台,并不占据公共道路的空间,还铺有木板,配有木雕的栏杆,人们就坐在里面,或是相谈,或是闲坐,或是打盹。尼泊尔并不缺美女,也不缺艳丽的衣着,她们在自己的家里凭窗远眺,那些精致的木雕窗棂就如同一只只做工精致的油画框,把她们的倩影留住,于是一幅幅亚洲版的蒙娜丽莎像就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更令人赞叹的是,这样雄伟的广场竟然有着同样的3座,这是当年的老王为了他的3个相争的太子而建造的,就此留下了数百座高耸着的神庙和塔。印度教和佛教的无数位神祗们都栖居在上面,坐北朝南,君临着南亚的广袤大地,与虔诚的尼泊尔人民一道,尽享这蓝天下的山国之风。

编辑:孙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